幾天前,馮唐發明了一個新短語“油膩的中年猥瑣男”。“肥膩的中年婦女”緊隨其后霸占朋友圈。
“油膩”也好,“肥膩”也罷,在我看來,都是一個原因:懶。
現在偷的每一個懶,都是給未來自己挖的坑。
當下多一份勤奮,十年、二十年以后就少一分油膩。
——國館君按
萬物都有“保持現有狀態”的喜好。
靜止的汽車往前走,得踩油門;正在跑的汽車停下來,得踩剎車。
在物理領域叫慣性。
還有一個更為形象的名詞:惰性。
對人來說,就是懶。
人人都有懶的偏好,就像萬物都有慣性。
但可惜,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今天偷的懶,總是會在明天得到報應。
前段時間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的女主角羅子君,在離婚前就是一個又懶又作,又招人厭的角色。
大學畢業以后,有個男人承諾:“嫁給我吧。我養你。”
男人算是個說到做到的漢子,掙的錢確實也足夠養活自己的老婆。
羅子君更是信守承諾,將“我負責貌美如花,你負責賺錢養家”貫徹得徹頭徹尾。每天所有的事情就是花錢、吃飯、睡覺、防小三。
有一天,一個溫柔體貼的小三來撬墻腳。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男人立馬意識到:世界上有這樣的女人投懷送抱,我干嘛要養一個花錢機器、老佛爺在家里?離婚!
羅子君傻了眼。
傻傻地問:“她有什么好?我有什么不好?我不是一直按照你希望的樣子活著么?”
還傻傻地討好賣乖:“我給你時間,一個星期,一個月,半年……只要你回到這個家,我做什么都愿意。”
結果男人問:“你覺得你的生活又什么意義?”
羅子君理直氣壯地說:“我生活的意義,不是你賦予的么?”
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可能也不過如此。
好在羅子君沒有完全不可救藥。
哭過、鬧過、爭過,自己將尊嚴撕碎、踩爛,于事無補。
在絕望中,羅子君明白了,別人希望你活成的樣子,只是一時的心情。心情好,你就是他的心,他的肝,他的甜蜜餞;心情不好時,你就是臭狗屎。
在別人眼里本來已經一文不值,再自降身份,作踐自己,只不過讓別人更加惡心而已。
她憤而離開,在閨蜜的幫助下站起來,往前走,讓前夫去后悔。
如果我們不介意用“身價”這個詞來形容自己。
一個人的身價完全是由自己的努力決定的。
人生的意義只有自己才能賦予。
“我負責貌美如花,你負責賺錢養家”,這對一個女人來說,固然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可惜,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即使真有一個男人愿意一直寵著你,溺著你,你也一定要保持著離開的能力。
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童話就破滅了。
離開的能力一輩子不用,那是幸運。
一旦有一天需要,它至少可以讓你不用過于狼狽,能讓你保持最后的尊嚴。
一個人太懶,指望別人賦予自己人生的意義,那就要時刻做好準備,承受懶帶來的代價。
身邊有一對模范夫妻,小日子過得堪比朋友圈,恩愛得羨煞旁人。
在一次聚會上,有人請教他們為何能夠如此恩愛。
女人說出了那句朋友圈的名言:“一個男人真的愛你,會把你寵成女兒。”
男人在一旁頭點得如同雞啄米。
全桌的女人同時用一種十分哀怨的眼神看著自己的另一半,和別人比起來,自己簡直是找了一個渣男啊!
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去了他們家。
哪里是寵成了女兒,簡直是寵成了高位截癱、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
女人空調、WiFi、西瓜,葛優躺,男人像擰緊了發條的機器人,端水、削水果、遞紙巾。就連近在咫尺的電視機遙控板,女人也懶得伸手去拿。
房間里反反復復充斥著兩個聲音:“老公……”“親愛的,怎么了?”
好奇打聽了下:“你老公上班去了,你怎么辦?”
她得意地告訴我們,老公會在上班之前把她要吃的、喝的、用的盡量準備好,下班了會盡量早回家。
她平時主要的生活是打扮自己的臉、花老公的錢。
女人前一秒還在叭叭給別人描述自己的幸福生活,后一秒現實就啪啪打臉了。
男人要離婚,女人一臉懵逼。
男人說自己累了。
女人徹底傻了。
離婚的女人除了抱怨和哭泣,別無他法。
快四十歲的人回家靠父母養活至今。
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夠找個一勞永逸的方法寄托此生。
不同的是,有的人只是想想,有的人卻當了真。
殊不知,大家都很懶。沒有人會永遠任勞任怨地為你付出。
你偷的懶,遲早要還。
就如欠錢還債一般。花錢的時候很爽,到了還錢的時候就像割肉,痛不欲生。
唯一的辦法是從一開始就少偷點懶,后面的生活就多點從容。
懶,就像心魔,讓很多人無法擺脫。于是我們習慣了放棄,還要找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二三十歲的年紀,正是年少輕狂、風華正茂時節,卻要裝出老態龍鐘的樣子說“安貧樂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都還沒在道上,說什么安貧樂道!
無非是因為懶!
富有詩意的生活,從來不會偏愛懶人。
懶惰的人追求平淡,結果只會是貧窮。
懶惰的人還總是裝出一副目光長遠、居安思危的樣子。
無論做什么事情,首先要列出很多的困難,把自己嚇倒。
去鍛煉身體,遇到好色的教練怎么辦?
去創業,虧錢了怎么辦?
去旅行,遇到危險怎么辦?
……
只要還活著,只要去認真想,困難總是會有的。
然后就能夠心安理得地什么也沒做,碌碌無為,虛度一生。
懶惰的人總是會把希望寄托到明天。
“等明天我要……”是很多人的口頭禪。
其實真正做事的人都是在今天、在現在、在這一次。而不是明天、以后、下一次。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你以為自己是有拖延癥,其實就是懶,在為自己挖坑的路上狂奔不止。
懶的結果就是手忙腳亂,一事無成。
無論你能找到多完美的借口,多正當的理由。
懶就是懶。
借口和理由從來沒辦法解決問題。
懶的結果就是自己必須承擔窮困、平庸、在底層掙扎的生活。
再多的抱怨,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自我安慰,都于事無補。
自己偷的懶,后果終將自己承擔。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乏會講道理的人,缺的是實干家。
在一次聚會的時候,大家談到減肥。有一個人高屋建瓴:“減肥就是要管住嘴,邁開腿,少吃,多動。”
好有道理!
然而再看看他那相當于懷胎十月的啤酒肚!
公司有人頭頭是道地給大家講時間管理的課題。
各種工具、理論一大堆。
聽的人都覺得大受啟發。
然而看看他自己的工作,拖拖拉拉,幾乎很少有按時完成的。
聽到的道理很多,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是很多人生活的寫照。
身邊的人說起炒股,各種道理能講一大籮筐。
可惜,股神只有巴菲特一個。
大部分人都在觀望,壓根兒沒有行動。
很多人有想法,很少有人有行動,更少的人在堅持。
然而只有行動才是客服懶惰的良藥。
堅持是懶惰的天敵。
講的道理永遠改變不了現實。
行動的人早就沒有興趣空談。
怎么打好網球,相信有很多人能夠講出一堆理論知識,包括一些業余的人。
但是亞洲第一個大滿貫女網單打冠軍,網球女王李娜可能只會告訴你兩個字:練球。
一天體能訓練、練球超過7個小時。
這對李娜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天。
其實,李娜先天的條件并不是很好。
父母工薪階層。這樣一個普通家庭孩子的正道是讀書,練球算是旁門左道,或者是有錢人家孩子才會選擇的業余愛好。
“由于我的身體不好,已經住院兩個月了,不能去學校看望女兒,以及向夏教練問好,我的心中實在慚愧。請把李娜當做您的女兒,她不對的地方請您狠狠地教育……我的女兒就拜托您了!”
李娜唯一能做的就是日復一日的努力訓練。
開始練球的時候,李娜總是打不贏同學。
每次輸球之后,就坐在球場邊傷心地哭泣。
教練夏溪瑤就對李娜大吼:“哭有什么用,有志氣就打敗她們!”
李娜擦干眼淚,咬緊牙關,再去練球。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娜練了二十年。
期間,她有無數正當的理由選擇放棄。好在她沒有。
她選擇了創造奇跡。
她在自傳《獨自上場》中寫到:“從出生到現在,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可有可無的人,如果不是法網冠軍為我帶來的一切,我相信自己會一直這么認為下去,直到死去。”
大千世界,誰又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呢?
都是。
不過,有的人卻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成了一個如果世界上沒有他,就會少很多精彩的人。
而懶惰的人則從生到死,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就如李娜在接受采訪中說的一樣:“奇跡不會在安逸中誕生,而是用汗水澆灌出來的。”
或許從來沒有奇跡。
就算有奇跡,也和懶惰的人無關。
前不久看到騰訊公司做了一個和手機有關的有趣的調查。
調查結果說,事業有成的人大多選擇用華為。很多年輕人則總是窮得只剩下了iPhone。
結果真實與否不重要。
但華為成為成功人士的選擇則并不讓人意外。
1987年,43歲的任正非患有嚴重的糖尿病。
貧困的家庭讓生活捉襟見肘,簡直有些狼狽。
從軍隊轉業的他本來在一家國企做業務員,卻因為失誤而不得不“引咎辭職”。
幾乎是走投無路的他,東借西湊找了一筆錢,在深圳的一個破爛的棚子里創建了華為。
小米的創始人雷軍說:“只要找到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任正非創建華為三十年的時間,改革開放的中國風云變幻,到處都是風口。
90年代,地產是風口;
00年代初,互聯網是風口;
00年代末,做電商是風口;
10年代,做資本運作是風口。
然而,三十年的時間,任正非好像并不知道風口在哪兒,大趨勢在哪兒。
他只知道低著頭,做著最笨的事:在做通信的路上走到黑。
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他說:“華為就是一只大烏龜,二十多年來,只知爬呀爬,全然沒看見路兩旁的鮮花,不被各種所謂的風口所左右,只傻傻地走自己的路。”
沒錯,烏龜確實是笨。但它動起來,也能跑贏睡覺的兔子。
2015年,華為營收2882億。世界500強企業公布,華為位居99位。
這是什么概念?
比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三家企業的總和還多800個億。
華為這只大烏龜,沒有借助風口起飛,它有今天,是一步一步爬過來的。
只不過,三十年的時間,它從來不曾停止爬行。
而翻開吳曉波寫的《激蕩三十年》,改革開放三十年時間里,中國無數曾經騰飛過的企業,如曇花一現,早已摔死,爛成了泥,就像不曾來過。
華為卻成了成功人士的標志。
勤奮的烏龜能跑贏兔子。
懶惰的兔子只能成為笑話。
電影《霸王別姬》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出逃的段小樓看到名角在臺上唱戲。他流著淚感慨:“這得挨多少板子啊!”
他回到戲班,繼續挨師傅的板子。
多少年后,終于成了名角。
成名成角的背后,是挨無數的板子。
挨板子的背后則是無數刻苦練習的汗水、淚水,甚至是鮮血。
有一首老歌唱“沒有人隨隨便便成功”;還有一首老歌唱“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一切成績背后,都是努力的汗水。
所有偷懶的結果,都是給自己的未來挖坑。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能每周讀兩本書,每天五點起床跑步一小時,從七點工作到晚上九點。如此堅持三年,就給你一個億。
你可能會覺得這很值得。
但如果沒有人答應給你一個億,你是否愿意堅持?
其實,只要一個人真的如此堅持三年,你本身就值一個億,不用別人施舍。
網上曾經流傳一份王健林的作息時間表。他的生活節奏大概就是這樣。
所以他可以大言不慚:“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賺他一個億。”
蔡康永講過這樣的話: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這話真實,殘酷,深刻。
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就是這樣?
很多時候我們在感慨、抱怨沒有抓住機會。殊不知,這是很久之前偷懶的時候就注定了的結果。
腳下的路都是自己鋪的,坑也是自己給自己挖的。
你在偷懶的時候,別人正在努力鋪路。
也許你從內心嘲笑那些人太傻。
但當你掉坑里的時候,別人可能都不屑于嘲笑你。
懶惰是天性,很難克服。
但只要是克服了的人,都成了我們羨慕的對象。
克服懶惰的良藥是現在就行動。不是明天,不是下一次,而是現在,此刻。
行動之后是堅持。
將來,我們在告別這個世界,回顧這一輩子的時候,那個沒有遺憾,美妙無比的人生,其實從拒絕偷懶的那一刻已經開始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