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努力自古就是被人們所贊賞的品質,但不了解自己的所長、無法認清形勢的努力,只是一種盲目的自我感動,自始至終也不可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我們都聽說過10000小時定律,即一個人在某個特定領域堅持努力10000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道理聽上去不錯,但現實往往并非如此,努力就一定能達成所愿嗎?拼命10000小時,就真的能成為精英嗎?
現實中,這并不是一個必然事件,甚至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所以,即便很多人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了無數個日夜,成為專家的也只是鳳毛麟角。
一、一切勤奮的表演,都只能滿足虛假的心安
大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以及高壓力的工作,讓很多年輕人如同上緊了發條的時鐘一般,無時無刻不處在忙碌和焦慮之中。
他們經常做出很多計劃,每天把自己的行程表排得滿滿當當,但卻又經常因為各種原因中途放棄,真正達成的目標寥寥無幾。
他們總是充滿熱情地開始,卻又興趣索然地結束,最終,他們逐漸成為了平庸的大多數。
這就如同一個挖水井的人,他總是在不斷地挖著水井,挖了一個又一個,但都沒有挖很深,他也永遠喝不到水。沒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做事情永遠虎頭蛇尾,很難承擔起重要任務。
這樣的人雖然看似很勤奮,也很辛苦,但總無法避免以失敗而告終,最終也只能是一個碌碌無為之輩。
甚至,更有甚者,因為多次的失敗經歷,從此一蹶不振,對未來喪失信心,繼而放棄努力。
曾經,我一直認為自己雖然不能算非常勤奮,但也絕不是懶惰的人,還有我的閨蜜,同樣也是追求上進之人,但好像,我們對自己的現狀并不滿意,是我們太缺乏經驗?還是我們努力的方式有問題?
有一次聊天,我像閨蜜傾訴內心的困惑,為什么我們一直在努力但卻并沒有取得期待的成績?
閨蜜說,我們的速度太慢了,雖然看似努力,但卻并未曾真正拼命奔跑過,所以,當我們回頭看的時候,比起那些已經停止奔跑,還停留在原地的人,我們并沒有跑出多遠。
頓時,醍醐灌頂。
因為沒有真正拼命奔跑,所以,最終我們充其量,也只是努力地完成了一場又一場勤奮的表演而已,我們并沒有收獲期待的結果,只是滿足了自己虛假的心安。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不辜負所付出的努力,成為一個不平庸的人?
二、找到自己的特長,并不斷強化
蘋果教父喬布斯曾經說過:“你們要成全自己,就是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明白你的方向,運用你的優勢,否則你就難以發揮所長。”
木桶理論認為,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板。但我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一個人能實現多大的成就,取決于他自身的最長的那塊板。
因為在強調分工協作的今天,每個人所掌握的最核心的技能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因此,要在特定領域建立起優勢地位,就需要我們找出自己的特長,并不斷地強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打磨這項技能上,努力讓自己成為那個無可替代的人。
C同學是我的初中好友,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內心很不甘于平庸,但似乎,她的目標并不清晰,更缺乏明確具體的規劃,看似雄心勃勃,但關于未來的職業定位她是迷茫的,更多的時候也只是在隨波逐流。
畢業的時候,為了找工作,每個人都忙得焦頭爛額,一張普通大學的本科畢業證書并不足以讓他們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
但或許,她的運氣還不算太壞,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屬于公司的核心崗位,領導賦予了她相當大的權限,一個人身兼數職,忙得不亦樂乎,升職加薪也都算順利。
后來,C同學不想一直待在小地方,于是孤身來到帝都,但在這個人才濟濟的大都市,一個什么都會一點,但卻無專長的人其實是沒有多大競爭力的。
過去的一年,工作能力和經驗雖然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和提升,但C同學卻并沒有培養起核心競爭力。
經過了一段較長的迷茫期,最后C同學將未來的發展定位在寫作上,因為一直以來,她的工作就和文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讀書寫作也是她從小的愛好。
只是在那之前,她從來沒想過未來會走上靠文筆謀生的道路,自然也不曾刻意訓練自己在這方面的專精,但與多數人比起來,她的文筆還是較為優秀的。
從此,C同學選擇了一份職業寫作的工作,每天讀書寫作,努力打磨自己的技能,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態。如今,C同學已經開始慢慢朝著自由撰稿人的方向發展了。
所以,對于每個人來說,我們最擅長的優勢最終決定了我們勤奮的效果,更是我們的努力和勤奮所能仰仗的最強大的資本。
然而,勤奮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頂多,也只能算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擁有更寬闊的視野和思維,不僅要關注自身的發展,更要關注外界的需求。
三、突破封閉的圈子,擁有互聯網思維。
今天的職場里,到處都是90后小鮮肉,在北上廣深,要求職的年輕人太多太多。
每天往大企業的郵箱投遞簡歷的年輕人比比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很努力,或許一開始他們的起點都差不多,但幾年之后,每個人的發展、成就和地位很可能有著天壤之別。
今天,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顛覆了很多傳統行業,甚至很多傳統的互聯網公司也正在被移動互聯網公司所顛覆。
而對于夾擊在時代浪潮中的個體來說,我們也無法避免這種巨大的顛覆性,面對時代的浪潮,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并不盡相同。
有人選擇保守和觀望,有人選擇積極并融入,但時代的弄潮兒一定是那些不滿足于既定的封閉的圈子,勇于改變自己,并擁抱大趨勢的人。
我們都知道,互聯網的核心是用戶思維,互聯網產品從誕生到盈利,最核心的因素不在于它的技術是否是最先進的,功能是不是最完善的,而是取決于用戶,它有多少用戶,它的用戶體驗感好不好?
這才是決定這個產品是否能成功的本質。也就是說,互聯網產品的核心在于外界的需求。
所以,就個人來說,互聯網思維意味著我們要具備“我能為別人帶來什么?”“當今的市場需要什么”的意識,而不是狹隘的“我需要什么”。
當我們具備這樣的意識的時候,往往我們的技能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強化。
如今,無數的知識達人都在強調終身學習,因為互聯網的世界瞬息萬變。
曾經,街頭巷尾到處充斥著的修表匠人,如今卻幾乎已經很難找到;百年柯達也早已在移動數碼快速發展的時代退出市場;
諾基亞在智能手機的迅猛占領市場的形勢下,也只能停留在富士康等代工廠流水線上茍延殘喘;
而對于個人來說,30年前,只要會開車或者會說英語,就能找到一個很好的工作,但現在卻并那么不容易;
甚至,各領域的工種已經開始被機器人所取代,“機器人威脅論”一度甚囂塵上……..
有人說,這個時代唯一的不變就是變,順應時代趨勢,讓自己的思想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是我們此刻最應當做的。
任何時候,封閉自己,裹足不前,都意味著拒絕成長和進步,一個拒絕成長的人注定會被淘汰和遺忘。
勤奮努力自古就是被人們所贊賞的品質,但不了解自己的所長、無法認清形勢的努力,只是一種盲目的自我感動,自始至終也不可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所以,要真正擺脫平庸,成為一個有所成的人,我們的努力或許還需更精確一些,我們的視野還需更寬廣一些。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