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到一個老頭在釣魚。
老頭所在的地方,只有幾條小魚,游來游去。而就在不遠處,有一群大魚在游蕩。
蔡瀾大喊道:嗨,老頭,你缺心眼是不是?趕緊往旁邊挪一挪,旁邊都是大魚!
老人搖了搖頭:有大魚又怎樣?
蔡瀾:釣魚當然是要釣大的啦,這不是明擺著的事兒?
老人失笑:可我只是想釣到早餐而已。
你釣早餐也……蔡瀾突然呆住了。
(02)
——早餐最適合的,是小魚。
——縱有大魚,容易上手,但并不適合你。
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03)
有個很有名的心理學典案。
一位女士,家境優裕,卻天天愁眉苦臉,郁郁寡歡。
就去求教于心理心教授。
教授聽了情況,說道:那啥,解決問題之前,咱們先喝杯茶吧,你去那邊的杯柜里,自己拿個杯子來。
杯柜?女士走過去,驚訝的看到一只很大的柜子,里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杯子。塑料的、玻璃的、不銹鋼的。粗糙的、精致的、古典的、現代的。總之林林總總,各類杯子都有。
——最漂亮的,是只紫砂杯子。
——放在最里邊的角落里。
想不到教授這類人,居然還喜歡杯具。女士心里嘀咕著,伸手去拿紫砂杯。
紫砂杯放得太靠里,女士雖小心翼翼,可還是免不了碰到外邊的杯子。只聽啪,嘩啦啦一聲。一只瓷杯被碰到,落地摔碎。
女士慌了,不停的道歉。
教授走了過來:可愛的女士,這只落地摔碎的杯具,就是你的人生啊。
女士:……啥玩藝?
教授:女士,你為什么會碰落杯子呢?
女士:呃,因為我想,拿到最靠里的,那只紫砂杯。
教授:為什么你非要拿靠里的紫砂杯呢?
女士:因為紫砂杯最漂亮啊。
教授:可是我們要喝茶,重要的是茶葉,而非杯子。如果疏略本質目標,在枝節上花費太多精力,并蒙受著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意外與麻煩。這樣的人生,豈非就成了悲劇?
女士:……我懂了教授。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我總是追求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所以才會失去幸福和快樂,對不對?
教授:明白了就好,明白了就掏錢賠杯子吧。
賠杯子……女士忽然注意到教授手中的杯子:咦,教授,你手里的杯子,比柜子里的紫砂杯還漂亮耶……橫豎喝茶時,杯子并不重要,你為何非要用這么漂亮的杯子呢?
教授的臉沉下去,半晌才道:
人啊,看別人明白。
輪到看自己,比誰都糊涂。
(04)
人世間最難的,是判斷自己的事情。
最喜歡對別人指手劃腳,說三道四。在別人的問題面前,我們盡顯見識高遠,足智多謀。
——但同樣的問題,落在自己身上,我們就會猶豫不決,瞻前顧后,舉棋不定,進退兩難。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對于自我的判斷,是一件絕高難度的、挑戰自身智識極限的問題。
(05)
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法蘭克,曾出過幾道巨艱難的選擇題。
第一題:你是個重視薪資收入的人,最近去求職。有兩家公司,都相中了你。第一家公司給你年薪5萬。第二家公司,給你年薪10萬,你會選擇哪一家?
——超過72.6的人,選擇了第一家,為什么呢?
第二題:你是個重視休閑渡假的人,有兩家公司希望你加萌,但第一家公司,年假只有一周。而第二家公司,給你的年假是兩周。你會入職哪家公司呢?
——超過81.4的人,選擇了第一家,這又是為什么涅?
第三題:你是個重視空間享受的人,又賺到了足夠的錢,準備買套房產。你在同樣的環境與地段,看到了兩套房產,第一套房產,上下三層近1000平,外帶小院。第二套房產,只有不足200平。兩套價格同樣,你會選擇哪一套?
——測試中的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第二套小房子,為什么?
(06)
……為什么多數人,都選擇了薪資少、休假短,同樣的價錢卻選擇了小房子涅?
因為法蘭克教授的測試題,我們并沒有說完整:
第一題:你最近去求職,第一家公司給你年薪5萬,而同事們年薪只有2.5萬。第二家公司,給你年薪10萬,但同事們的年薪,是25萬。
——超過72.6的人,選擇了第一家。
第一家公司給的雖然不多,但人家很重視你。這讓你在同事們面前,有足夠的尊嚴感,而且還有機會,挑戰更高人生目標。
第二題:你最近去求職,第一家公司,給你每年一周的年假,同事們的年假也是一周。而第二家公司,給你兩周的年假,但同事們卻擁有8周的年假。
——除非你根本不重視休假,否則必然會選第一家公司。
第一家公司,雖然年假短,但大家平等,至少不讓你難堪。可第二家公司,明顯是在羞辱你嗎,憑什么別人休8周,你卻只能休2周?憑什么?
第三題:你準備買套房產。在同樣的環境與地段,看到了兩套房產,第一套上下三層近1000平,但旁邊卻是龐大的私人公館,襯托的你的蝸居特寒酸。第二套雖說不足200平,但周邊都是小房子,反倒讓你生出尊榮感。
——寧為雞頭,勿為牛后。
雖然心里也渴望大房子,可是承受不了旁邊是豪宅的心理落差。選擇這套房產,就要天天面對別人鄙視的眼光。與其如此,不如求個小房子旁邊的大房子,好歹落個心安。
(07)
替別人做判斷時,頭腦是明犀的。
年薪5萬與10萬,肯定建議選10萬。一周休假和兩周休假,必然建議他選兩周休假。同樣的價格,也會建議買大房子。
——理性,只因過濾掉了情緒。
但輪到自己,就不同了。
錢選少的,房選小的,休假選短的——我們為自身所做出的決策,大多如是。
理性審視他人,情緒對待自己。
這就是人類,最糾結的天性。
(08)
人生中所有問題,都是情緒帶來的。
主持人何炅,曾說過一件事。
有個學生來找他,說:何老稀,人生真是太痛苦了。我最好的朋友,拉黑了我,我還要不要再活下去呢?
何炅哭笑不得:孩紙,多大點屁事啊,你的人生,難道是為了那個朋友而活嗎?
孩子:可是我很需要他的友誼。
孩子:可我還是痛苦哦。
何炅:友誼,不是你生存的基礎,只是錦上添花而已。真正的友誼,相處不纏綿,分開不依戀,想起心里笑,幫忙也心甘。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平淡,所以長遠。
雞湯灌完,何炅心中滿滿成就感,等著孩子幡然醒悟。
萬萬沒想到,那孩子起身離開,扔下一句話:你這雞湯,真心不管用。我還是更喜歡刺激的咖啡。
你你你……何炅氣炸了,追在孩子身后吼道:你遲早也會到喜歡喝水的年齡的!
話是這么說,理也是這個理——但所有沒到喜歡喝水年齡的人,終難免為咖啡的滋味,飽嘗心靈之苦。
(09)
最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但適合有兩種:
——適合理性的,與適合情緒的。
生命早年的支出,大部分鋪在情緒上。時間、金錢包括思想的投入,都是如何獲得心理平衡。這在經濟學上,又稱為炫耀性消費,意思是說此階段人生的投入,大部用以穩定自己的社會形象。
炫耀性消費有個致命缺陷,就是折舊太快。
比如說你買塊名表,跟隔壁小妹炫耀過一次,兩次,總不好再炫耀第三次、第五次吧?
炫耀性消費,是一次性的,無法增值。
——所謂成熟,就是把你的時間金錢與想法,轉向理性消費。
滿足于本質需求的花費,歷久彌新,如讀過的書,交過的摯友,愉悅于心靈的精神享受。此類消費不在他人評價范疇之內,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增值。
(10)
道理是簡單的。
情緒是不甘的。
都知道早餐有條小魚就夠了,可釣到大魚的快感,給多少錢也不換。
都知道杯子不重要,但古來所有茶師,無不在致求于最精美的茶具。
我們生活在現實中,體驗與感受,重于一切。
——知道愚蠢,就是智慧。認知情緒,就是理性。我們渴望智慧的人生,但同樣也需要、來自于情緒上的歡樂感受。
重要的是認識自我。
——幸福的人生,不是冰冷冰冰的不鬧情緒,而是認清情緒中的不良因子,擷取快樂的要素。
最適合于我們的,是理性與情緒的優質組合,知道自己的選擇,只是為了心中的快樂。但有的快樂現時套現,有的快樂卻需要慢慢釋放。最要不得的是走極端,縱然是早餐只需要一條小魚,我釣條大的擱冰箱里,中午時再呼朋喚友,大塊朵頤就不行嗎?最適合我們的人生,得之泰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該哭時落淚,該爭時猛搶,做應做之事,愛可愛之人,簡單粗暴,爽快直接,真的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真性情,不糾結,這才是內心深處,真正的我們自己。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