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一場哥大校友會。
在會場交談時你會發現,這群要天賦有天賦、要能力有能力、論家庭條件同樣遠超一大票普通家庭的天之驕子們,同樣有各種各樣的人生小困惑——
“不知道該選擇一份怎樣的工作。”
“不知道該像這樣努力下去,能不能過上理想中‘還不錯’的生活。”
“什么都想要,卻什么都沒有。”
用一句更加市儈的話來說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混得更好?”
很多人曾經感嘆那些“混出來”的年輕人都因為生在了好時候,而自己錯過了08年的房子、10年的互聯網、14年的自媒體,到現在浪潮衰頹,還不知道何時能趕上下一波時代大風口。
但是,現實顯然不是這么簡單。強者能在機會出現時順利上車,是基于自身的見識和能力。現在年薪百萬、創業成功的“80后”“90后”真的不少,而如果你仔細分析,這些“混得好”的年輕人他們身上都具備這三種特質:
● 心態開放,做事不設邊界,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的態度。
● 目標精確專一可執行任務清單上只有一項最重要的事,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和執行力。
● 能有效調配身體能量,體力好,精力充沛。
1
開放不設界,擁抱“不可能”
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的態度。
那些心態樂觀的人比抱怨悲觀的人,總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因為只有樂于接受各種未知可能,你才更愿意嘗試去做做看。
記得2007年時,諾基亞還在憑借N95號稱機皇。當時,iPhone全觸控的智能手機橫空出世,在搶占知名報刊頭版頭條的同時,也招來了手機同行的冷嘲熱諷。
要知道,在07年以前,觸摸屏手機還是一個非常稀罕的概念,那時用的都是實體鍵盤的手機。所有人都認為,鍵盤是用戶習慣,是市場主流。
然而喬布斯卻堅信,觸摸屏才是更符合用戶使用行為的設計,所以他在第一代iPhone身上大膽加入了許多新潮又奇特的功能。這在當時的人看來,無疑是一種盲目的樂觀。結果市場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在iPhone的帶動下,智能手機被重新定義。
我們生活中時常能看見這種“少數派的勝利”,總是對不確定性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遇到難題困境,不要總想著“這不行”、“不可能”,而是多走兩步,去“想個辦法”、“試試看”。
2
目標精準,任務清單上最重要的內容只有一項
很多人接下來遇到的問題是,興趣廣泛,目標繁多,什么都想體驗嘗試,但往往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淺嘗輒止后,還是沒有任何長進,過不了多久又過回了老樣子。
而那些“混得好”的年輕人所具備的第二個特質是
在屏蔽其他的信息和選擇的干擾后,會爆發強大的自我驅動力,
高效且迅速地擊破目標項,然后從容不迫地把注意力和精力快速轉移到下一個挑戰上。
世界最杰出的行為心理學家之一的羅伊·鮑邁斯特在他的經典著作《意志力》一書中,用大量實驗案例論證了設定目標過多時,人的決策力和意志力會被大量消耗,結果往往變得遙不可及。
當研究者讓人們列出自己的目標時,百分之90%的人會輕松列出15個目標。
而持續監測這些同時執行15個目標的實驗對象時發現:
1.他們持續地陷入煩躁和焦慮中,痛苦指數升高;
2.同時,他們做得更少,思慮的時間占據了行動的時間,忙著發愁,反而止步不前;
3.另外,這些人身體健康狀況明顯變差,各種負面的應激反應,一個接一個冒了出來。
所以你看,設定多重目標是反人性的。我們的心理機制決定了專注做一件事更有效。
像多線程作業、過于寬泛的學習、沒有重點地carry多個項目,對我們來說,最終都可能導向無效的付出。只有少部分才智與意志力超強者,才能勝任非人的任務設計。
所以,別盲目地做著多個美好的夢,再專一些,踏實些。只有把目標執行出來后,才算距離更好的自己邁近了一步。
3
所有智力的競爭,最終都是體力的競爭
強人最厲害的地方在于他們有充沛的體能,用不完的精力,能夠快速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
比如說,我們部門的老大,每天8點準時出現在辦公室,輾轉奔赴各個大大小小的會議的間隙,會在每個項目群里check當前產品進度,有條不紊地安排工作。外出談合作后,晚上6點會繼續回單位,處理白天沒有做完的工作,8、9點下班是常態。
還有那些在投行、律所、咨詢公司、互聯網企業中高管理層打拼的人,哪個沒有連軸加班,哪個沒有高強度工作的經歷。
在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中,能拼到最后的人,智商肯定都差不了太多。在這么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最后能勝出的,肯定是那些體力最好的人。
《意志力》一書中,鮑邁斯特教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體力決定了意志力,而意志力決定了我們做事的專注度和效率,決定了一個人的執行力和完成任務的可能性。
這種Willpower是有生理基礎的,它是一種心智能量,會燃燒身體的熱量,是我們“要做”和“不要做”的力量來源。
所以,一個疲憊和饑餓的人,往往會做出妥協和逃避的行為,決策上會更保守,更不容易做出復雜的工作。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工作出色的年輕人,都是體能優秀的人,他們有更充足的心力來應對各種誘惑和挑戰,而不是疲憊到不得不攤在一邊,緩慢地恢復精力。
4
保持體力:有規律的吃飯和睡眠
還有這些小技巧我們可以嘗試:
比如,用交替性地活動代替吃睡和傻玩,基本思路是以“做”來解決“累”,用積極休息取代消極放縱。
我們的疲憊有一層是對不變生活的厭倦。但遺憾的是我們缺乏對“休息”的想象力。所以,嘗試些新東西吧,從這個周末起學習一項新的技藝,比如健身、學外語、彈電子琴……每周末練習1小時以上。
再或者,去社交。不要以為它總令人疲憊的。雖然和看書比起來,稍有點令人緊張,但也能讓你更興奮,更有認同感。你可以劃定出每周有兩三天是和工作圈子和親戚外的人打交道。它讓你在朝九晚五的機械運行中不至失去活潑的天性。
總結一下,年輕人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掌握好這些特質,足以勝過9成的普通人了。祝你早點成為理想的自己。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