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0歲的時候,你不妨去觀察下身邊的同齡人。
你或許會發現:那些曾經活得無憂無慮的朋友,此時卻格外窘迫與艱難。
朋友李超群,就是生動的例子。大學畢業后,他進入了親戚家的企業做管理,工作穩定,薪水體面。
那幾年,他永遠是群里最活躍的一個;周末總是在組織聚會;朋友的婚禮上,隨的份子錢也在不斷增長。
如果沒有人提醒,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從去年開始,李超群已經從群里消失。一打聽才知道,因為親戚的公司倒閉,他失業了。
家庭的開支無法縮減、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去了附近的一家工地上干活。不過短短幾年,竟然成了朋友中混得最差的人。
02
新聞學碩士畢業后,我去了媒體工作。
是家很知名的都市報,工資遠遠高出同齡人,前輩們早打造出了閃亮的平臺,只要稍稍努力,就能收獲崇拜與獎金。
這也是我人生中最安逸的三年。雖然上著夜班,但我每天中午才起床。去報社,做上幾個小時不算累的工作。待到下班,然后一起去宵夜。最遠的一次,干脆去了鄰縣。吃完燒烤回到長沙,天空已經發白。每一個日子,都好像這樣滿天星斗。
可是我不知道,我的不少研究生同學,早已一次次跳槽,月薪變成了年薪。同寢室的哥們,更是有四個成功創業,擁有了自己的公司。
當我真實地察覺到自己被拋下,已經是五年后。因為停留在無憂無慮的舒適區,我和同學間的差距,至少已經十年。
我當年偷過的懶,提前消費過的無憂無慮,只能用更多的努力來償還。
03
知乎上,有一個關注度很高的問題:20多歲時你做什么,到40歲時才不會后悔?
有位知友這樣回答:二十幾歲時,最大的優勢是時間與身體。二十幾歲時,最應該做的是吃點苦。如果方向清楚,做些能隨著時間升值的事情,人只要不太笨,5年的聚焦與打磨,足以支撐你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達到一定水平。
我被這個答案深深打動。
如果問,人生哪一個階段,最不應該無憂無慮?它無疑是二十幾歲。二十多歲時需要吃苦,一是因為處于人生上升期,吃苦是必然的。再則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吃苦,投入產出效應明顯,能夠為未來打下提前量。
二三十歲時的安逸,是不值得留戀的。如果你在二三十歲時,就提前享受了40歲的安逸。你40歲時,就會錯失無數機會,為生活疲于奔命。
04
我堅信,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個“苦難定律”。
那就是:對多數人來說,一輩子所要吃的苦,所要熬過的困難,它們的總量是恒定的,并不會因為你選擇暫時的安逸,它們就會消失。相反,你越是選擇逃避,在此后,你越需要付出加倍的精力去彌補。
這個世界高歌猛進,已經沒有穩定這個詞。艱難是我們的常態,動蕩是我們的歷練。
所以,別在20多歲時,說什么歲月靜好;別在20多歲時,過得云淡風輕、與世無爭。只有那些在20多歲時對自己下狠手的人,才會在三四十歲時過得不將就。
因為,年輕時,你所有無憂無慮的生活,不過都是一場提前消費。
所有的卓然不群,都是逼出來的,所有的輕松生活,都是熬出來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