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午在樓下跳繩,看到樓上的鄰居一手拎著剛買的新鮮果蔬,一手抱著一束鮮花緩緩歸來,我笑著打招呼:“又買花啦?”她亦微笑點頭:“今天的百合特別好,忍不住買了幾枝。”
樓上的鄰居我并不熟,只知道她孩子讀初中了,偶爾看到她懷里抱著一束花歸來,于是知道她喜歡花,我也是喜歡花的人,所以不由地覺得親近,因為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喜歡花的人,都超級熱愛生活。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是個綠植控,不但種了一陽臺的花,連辦公室也被我擺了大半桌水培的花花草草。
小區后門的早市上經常有人賣花,每次見了,我都會和賣花的小販攀談幾句,我喜歡問這株花是什么那株綠植叫什么名字,遇到不吝賜教的花販不但會告訴我它們的名字,還會告訴我它們的習性:喜陰喜陽,多長時間澆一次水。
偶爾我也會在逛早市的時候買上一束花,每每抱花歸來,總覺得花香撲鼻,心情大悅。
我甚至曾經因為一個小區綠化特別好,想在那兒買一套房子。
那個小區在我們斜對面,春天的時候,先是粉粉的榆葉梅會悄然綻放,幾天之后,白玉蘭和紫玉蘭便相繼怒放了,不出一周,繁茂的櫻花也花團錦簇起來。
差不多整個春天,我都會在那個小區散步,當時正好想買一套房子,還像模像樣地去看了兩次房,最終卻因為沒有合適的房源放棄了。
雖然沒在那個小區買成房子,但我卻絕對會因為綠化不好放棄一所房子。因為,我無法想象自己所在的小區,綠地上沒有玩耍的孩子,樹蔭下沒有乘涼的老人,更無法想象春天的時候看不到一樹樹的花。
02
一個朋友也超喜歡花花草草,她搬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花市上買了幾盆花,她尤其喜歡多肉,不但養得特別好,還喜歡把新發出來的肉兒肉女送人。
她還經常把她養的多肉拍照發朋友圈,看似平淡的養花生活,總被她閑閑幾句講得繪生繪色,甚至險象環生。對她來說,養的不止是花,還是一份閑情逸致。
她說前段時間去旅行,住的旅館條件很好,也很干凈,可她總覺得缺了點什么,后來恍然大悟,因為旅館里的植物竟全是塑料的,大概店主是個懶人,不愿意伺候花花草草,她瞬間覺得那個店毫無生氣,恨不得換一家店去住。
的確,沒了花花草草,會讓人覺得荒涼寂寞,了無生趣,而花草繁茂之地,卻讓人心曠神怡。
說到養花,我不由地想起了老舍先生,猶記得小學六年級時,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老舍先生寫的《養花》,開篇就是“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只一句,讓我瞬間覺得和老舍先生心靈相通。
老舍先生寫到:“我只把養花當做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
這種全然沒有功利心的對待花花草草的態度,才真是只顧耕耘,不問收獲。我要求更低,不開花,只是綠油油長勢很好我都開心。
也是在老舍先生的文章里,我知道了有一種晚上開的花叫“曇花”,并第一次知道了“秉燭夜游”這個成語。
我依稀記得,那一年老家的墻角我種了一畦夜來香,夏日的傍晚,到了花開時節,總是散發出陣陣香氣。就因為這花香,鄰居五歲的小孩兒每天傍晚跑到我家串門。
轉眼很多年過去了,現在閉上眼睛,我似乎依然能嗅到夜來香那股甜甜的香氣。
03
在《人民的名義》里,很多人喜歡凱麗飾演的吳老師,她是個知性、優雅的大學教授,印象最深刻的,是侯亮平每次去看她,都會給她帶上一束花,因為知道她喜歡花,也覺得像吳老師這樣美好的女人,和鮮花極相襯。
其實哪個女人不喜歡花呢?只是有人舍得買,有人舍不得買罷了,因為有些人看來,一束鮮花沒幾天就枯萎了,性價比太低。
前段時間,我的幸福分享群里,一個群友買了一束花,并拍了個美美的照片發到群里,她說了一段讓我印象極深刻的話:“這是我第一次買花,其實我一直很喜歡花,只是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允許,因為這束花,我更加愛這凡俗的生活了,心情愉悅了好幾天。”
花是上帝的天工,有時候僅僅是因為一小束鮮花,整個房間都會美好而生動起來,甚至一小把野雛菊都會讓心情明媚很多。喜歡買花的人,都是有情調的人,他們會讓生活充滿香氣。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曾寫到,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和她的一個養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
這種場景,何其美好,滿滿都是對生活的熱愛。
是的,愛花的人都很熱愛生活。
他們不能忍受活動空間里竟然沒有植物,花就是他們生命中的一束光,他們會想方設法把生活房間裝扮得綠意盎然,會以花為點綴,以綠做陪襯,把生活變得無比曼妙。
作為一個愛花的人,汪曾祺還曾寫到: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中。
這樣的境界,更是愛花愛到了骨子里去吧?
你也喜歡花花草草嗎?真好,和我一樣噢,我們都是熱愛生活的人呢。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