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是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有人說小城市安逸舒服,大城市機會多。我想,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我們在哪里,只要在那里有你堅持下去的理由和意義那就已經足夠。無論在哪里,我們都不應放下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停下探索求知的腳步——楊雨
在這個城市,我已呆了一段日子。沒有親切,也沒有疏離,只是悶悶的,仍舊不太喜歡;眼下的工作,我也工作了一段時間。沒有忙碌,也沒有緊張,只是太過安逸,有點不太適應……
每天,我都能聽到秒針在表盤里安靜地劃過。這樣的生活過久了,除了時間仍在往前走,別的都停滯不前了。想起《藍色大門》里小士的那句感慨,“夏天都過完了,我們就只是跑來跑去,什么都沒有做。”但還是不禁要孩子氣地問一句:可是我好不甘心,那要怎么辦?
那個畢業的夏天,有人問我,以后會做什么?我說:做我喜歡做的工作,過過我想過的生活,每天都自由自在!朋友當場就笑趴了。他聽不到,一年以后的我也笑了。喜歡的工作,向往的生活,當初那個青澀的念頭走到現在,成模糊一片了。只是,我并沒有反悔的跡象,仍是一條道的往黑了走。朋友看的著急,勸我趕緊安頓下來,別再瞎折騰。
什么時候才能安定下來,好好地過日子?
最初開始上路,只是因為一時的意氣,和心里的一點不甘,才選擇了拒絕和大眾平行,走和別人不一樣的路,想要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像那只拒絕落地的鳥,不肯妥協,才要一直飛翔。然而,哪里才是盡頭呢?《春光乍泄》里,從香港到香港的另一端——布宜諾斯艾利斯,再到燈罩上的瀑布,黎耀輝和何寶榮始終在重復著拒絕和尋找的故事,想給這段不同尋常的愛情一段更好的開始。終于走到了盡頭,生活卻似乎依舊落寞、無望,像沒有歸宿的命運,也似無底的黑洞,人只能不停地往下墜。停不下來,只好再次出發。對于心靈沒有岸的漂泊者來講,“遠方”如同受了蠱的誘惑,讓人迷戀、心醉,一旦出發,便沒有終結。
我也一樣,走走停停,一路新鮮。但是現在的我在想,這是真正的生活嗎?
對于現在的我來講,在什么地方生活的意義已經遠遠大于做什么樣的工作了。雖然也很想兩者兼顧,但也深知那樣太不容易,即使疲于奔命,也有可能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而且,工作久了就會自然而然地明白,沒有哪一樣工作能盡如人意。多喜歡的工作,和賺錢掛上了鉤,還能有多美!現在回想,沒能把喜歡的事變成糊口的飯碗,是何其滑稽的事!何況,工作,說到底,終是為了生活。既然不能兼顧,那就不如全權地依附于生活,在我所喜歡的地方!
為什么漂泊?我很好奇,沙漠的盡頭會是什么?所以想自己走走看。也許沙漠的盡頭,還是另一片沙漠。但總得親自走走才能知道,興許答案是另一種呢?還有可能我根本走不到盡頭。也許在忽然的某天午后,陽光一片燦爛,而又恰逢一座美麗的小城。街頭的樹綠得耀眼,惹人眼饞,心情一下大好,舍不得轉身。然后,站在街角的路口處輕描淡寫來一句:就是這里了!從此,便好好地生活。其實,我心里巴巴地這樣想呢。
想歸想,我覺得現在的社會太浮躁,年輕人更浮躁。懷揣著自己的夢想離開自己的家鄉去闖蕩,但是對于未來,他們真的很迷茫。
我有一個朋友在北京做程序員,年薪20幾萬,對于我們同齡來說是已經很優秀了,但他還是選擇回家鄉買房結婚。我問他為什么不留在北京,他嘆了口氣說:“終究要回來的。”。是的,落葉歸根,大城市再好,你也是客人。我想他已經明白了漂泊生活只是想證明一下自己,這并不是長久之計。選擇落葉歸根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為此,他可以放棄高薪,放棄視野。
有人估計會想,人生不就是用來折騰的嗎?不去大城市奮斗,活著的意義何在?
對,人生是需要奮斗,難道只能在大城市嗎?你可能想著在大城市奮斗最終會成立一番事業,追上馬云、超過王健林。但請您好好捫心自問,概率有多大,除了自己的青春外,你還要付出些什么?
所以,我選擇落地,讓生活落地,讓自己的夢想落地,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END--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