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千多年前,蘇軾這么說,時至今日,人生依然如是。生活的艱辛,生活的彷徨,生活的悲歡,生活的憂傷,從古至今,不論是接受還是拒絕,這些都注定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家常便飯。
這世間每天發生著不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成為了每個人生活的內容,也許滋味不同,也許感受各異,而對每個人來說,自己面對世界的態度,也就呈現了自己眼中世界的模樣。人生的聚散,世態的炎涼,也許增加了生活的沉重,但是生命的尊嚴,不在別人的仰望里,恰恰是在自我面對生活中那些苦澀的堅強里。
所有現實里的坎坷和艱難,仔細想來,都不是對誰的折磨,不過是一番直指心底的砥礪,除了自我內心的束縛,這世間再無困境。其實人生最難面對、最不愿面對的不是生活的無奈和辛酸,而是自我內心的那些懦弱與狹隘。與其抵抗,與其躲避,不如直面,不如正視,最難堪的并不是生活的真實,而是自我內心的現狀。而一旦有勇氣去認識并接受、改造自己的那些偏執、成見、無知,那么,眼前的世界,再也找不到對立,更找不到傷害。
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故人,也都在承擔這一路尋找的明月清風、喜怒哀樂,卻往往忽略了心地的荒蕪,才是生命最大的悲哀。當自己的身與心,貌合神離,這天下又哪里能尋到知己?心沒有安放,生命在哪里,都不過是一種飄蕩。人生是因為自我內心的迷失,才最終導致了自我的放逐。
這世間種種,千絲萬縷,錯綜復雜,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獨自數星星的故事。許多時候,擁有時輕易放手,錯過后悵然若失,沒有哪一棵開花的樹會在秋風中依然蒼翠如初,沒有哪一顆心會在歷經風雨后還在原地等候。這生活高低起伏的故事,無言訴說著山河依舊、物是人非的歲月悠悠。
逝者如斯,遠去的是當初的混沌脆弱,還有人生路上的悲歡糾纏,尋找的是自己曾經的追求和向往,心地有故鄉的楊柳依依,心底有生命的柔軟牽系,哪怕是已被青山相阻隔,不曾失落額頭的明月清輝,前路千里萬里,平心一顆,故人心底。
對世界的認識,來自于對自我的思考與探索,不是無限度地放大自我的任性和無知,而是勇于對自我的剖析和剝離。每個人都在路上。是尋找自己的夢想,也是在尋找自我內心的價值和坐標。
生命的意義,不在能從這個世界得到什么,恰恰在于自己能承擔什么,能放下什么,每個人都需要去承擔自我生命中那些必經的悲歡離合、苦辣酸甜,痛徹心扉也罷,百感交集也罷,在那些人生的經歷中去凝聚那些生命向前的力量,用一種善待和客觀,去迎接人生的風雨滄桑,哪怕傷痕累累,哪怕滿目瘡痍,還能夠用一種真摯去擁抱生命,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蕩氣回腸。
人生如其說是在經歷艱辛,不如說是在歷練適應和學會如何規范自己的內心,如何去面對,如何去放手,那些曾經哭不出來的抱怨,會讓人生成為另一種堅強和明智,那些因為內心疏于規范的奢望,最后也都成為了一種溫和的人生態度,不再勉強,對人生的這場經過,從認知更加清晰,若有所感,若有所獲。那些曾經固執地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的孤獨過客,后來也都成為了對人生的一種溫暖洞察,從而選擇一種誠摯的態度去努力,去維系。
人生常言道,人生何處不青山,心安便是故鄉土,所有的往事,都成為回憶中的塵埃,再脆弱的人生,總不能被回憶所傷,人生這一場悲歡流轉,也都從曾經的迷惑,化作了生命的善待,那些曾經銘心刻骨的錯過,也都已經安放,落幕在某個瀟瀟落雨的日子,或者是獨自面對的黃昏。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