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哥嫂一家一起回老家,他家上高中的小姑娘在車上一直悶悶不樂的,一直到了奶奶家才露出點笑臉,吃完飯就喊著“我出去玩了”,一溜煙跑了出去。
我想著我作為小叔也得關心關心孩子啊,就趕緊跟了出去,在小河邊找著了她,正往河里扔石子呢。“怎么啦我們的高材生,誰有惹你不高興啦,我給你排解排解。”
小姑娘看了看我,悠悠地說:“小叔,你說我是不是心理太陰暗了。前幾天我們數學競賽,我最好的朋友比我高了幾分得了一等獎,這是好事兒啊,可我就是別扭,為啥我就那么粗心做錯了題,我是不是智商比她低啊。我也祝賀她了可是我覺得我說的話都特別虛偽,我知道這樣不對,現在做什么都心不在焉,還有點不想見到她,怎么辦啊?”
1
我不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話了。
我的一個讀者曾經寫信給我,說她一輩子都在重復姐姐的路。
姐姐比她大三歲,姐姐學習好模樣好,家里不偏心但是她卻一步一步全都跟著姐姐的腳步來。姐姐學了理科她也要學理,姐姐學了經濟即使她很喜歡文學,報志愿的時候還是報了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專業。
她說所有人都以為她們姐妹情深,但是不是的,她嫉妒的要發瘋了。她嫉妒姐姐有那么優秀的男朋友,嫉妒姐姐畢業就結婚買房子。到他戀愛的時候,明明不愛對方也逼著對方結婚買房子最后分道揚鑣。
她越來越嫉妒,也越來越自卑,長大以后再也不敢和姐姐深聊,她覺得她的自我已經完全消失,這輩子再也平靜不了了。
看到優秀的人,我們羨慕,甚至嫉妒,有的時候這種情緒可以是積極的,讓我們更努力,去追求更好的人生。這是一種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做錯了事,覺得有一點的羞恥感,覺得自己狹隘不講道理,然后罵自己格局小,眼界太窄。
不要急,讓我們看看嫉妒從何而來。
2
現在有很多人信奉“我的事是我自己的事,與別人沒關系”,這句話沒錯,的確可以使我們更加獨立更有自主新,但是它卻悄悄地在我們心里埋下了“孤獨”的種子。
現在社會節奏如此之快,我們需要把成果排序來肯定自己。但是你想一想,這種排序背后是什么呢?往往意味著控制、支配,只有滿足世俗評判、滿足更高階層的贊賞才能得到獎勵。
久而久之,這種思維推著我們去和別人比較去競爭,你做的比我好,我想攻擊你。推著我們在心靈之外豎起一道道堅實的壁壘,我們開始防御,以為所有人都盯著自己想要的東西,變成我們的敵人。
與此相對應,我們為了越過困難險阻,開始謀求與他人的聯結,開始確立人際關系,開始合作和理解。這個月團隊績效好,多虧了小張的好點子;閨蜜今天分手了,看著她哭的那么傷心我也好難過。你看,我們需要朋友,需要親人,需要愛人,我們也渴望理解,渴望情感,渴望分享和分擔。
那問題出在哪兒呢?
出在朋友親人和愛人明明是和我們相愛相聯結的人,我們卻下意識地想去競爭,去敵視,去進攻。
好朋友這次考了第一名,會不會把我的名額擠下去,我就不能保送了?孩子的畫畫的真好,不行不行不能讓她不務正業。我們敏感地去嫉妒朋友的成就,去控制親人的行為。
3
這就是嫉妒,我們把自己和別人的聯結切斷了,好像一葉扁舟在狂風暴雨里翻覆。我們孤獨羞愧,焦慮痛苦。
那么活在當下就好了,不要糾結在過去和往事之中,過去他可能不如你,但是他現在憑借自己的努力成功了,由衷地恭喜他,把目光和努力投到自己身上。
從自身出發,去培養自己的興趣,去找到適合自己翱翔的那片天空。他唱歌好聽,可是你畫畫很好看啊,她家里有錢,可是你高學歷有著廣闊的平臺和未來。
這樣你才能確定你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確定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你不是誰的影子,不是誰的替身,你就是你自己。
除了興趣和能力,還要時刻保持感恩,關注自己已經擁有的,珍惜自己眼前的,珍惜在你身邊的人,他們才是你值得為之抗爭和戰斗的珍寶。手里的,才是能牢牢抓緊的。
你要永遠記著,你和他們是有聯系的,是統一的。去理解和包容,抓緊手中的聯結和紐帶,愛別人才能愛自己,愛自己然后更好地去愛別人。
約翰多恩曾經寫過一首詩,《喪鐘為誰而鳴》。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居,每個人都像一塊泥土,連接成整塊陸地。”
我們好像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進化出了去競爭,去進攻,但是也把我們分割成一個個孤立的島嶼。別害怕,去接納自己,接納別人,接納屬于你們的生活和希望。
正因為生而為人,我們能夠覺察他人的悲歡苦樂,我們才愿意理解,愿意包容,我們的手才緊緊連在一起。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