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個孩子問過我一個問題,說是最近他們班級要聚餐他不太想去,但是老師表示過程中要拍照留念,如果有人不去的話團隊就少了一份子,這會破壞團隊的完整性。孩子問我該怎么辦?
這個問題著實把我難住了,確實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此類不好抉擇的事情,比如公司聚會、組織團建、宗族等級、公共規則等。當個人的意愿和集體的利益如果出現沖突,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這不是一個幼稚的問題,這是典型的處在現代化社會的我們面臨的困境。因為我們在學生時期接受的是西方的科學、哲學教育體系,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崇尚個人主義,自由、平等、民主是他們的主論調。而傳統中國信奉的則是典型的集體主義思潮,宗族法治、上下禮節、階層等級、專制統治是中國舊社會的主論調。當今的中國,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已經愈發明顯,這種沖突分布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老一輩人和當下的年輕人存在著明顯的認知斷層,個人主義思維和集體主義思維是一道無形但難以翻越的鴻溝。
那什么是集體主義?什么是個人主義呢?首先集體主義者的思想觀念里都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之中——家庭、班級、團隊、社會、國家。比如當年輕人回老家過年的時候,年長的大舅二舅、三嬸四嬸們經常會做出一系列連環發問:有沒有對象啊?什么工作啊?成績怎么樣啊?在他們的認知體系里,他會覺得晚輩的問題是家族共同的問題,而年輕人則認為這是我個人的問題,我個人的選擇關你們什么事?這是不一樣的兩種思維方式。
顯然年輕人的想法是偏向于個人主義的,個人主義者把個人從集體中分離出來,他們認為個人的利益與集體利益同等重要。個人主義者崇尚個體的自由、平等、民主、個體利益等。
比如在美國的課堂上,學生們往往是自由且踴躍發言的,學生會經常打斷老師,也經常向老師拋出疑問“發難”,課堂上經常會引發討論甚至是吵成一團。而在中國的課堂上是很難見到這一點的,中國教室里老師具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學生們往往都是以聽和記為主,哪怕老師講錯了也很難有學生在課上指出問題,他們會為了維護班級的氛圍和老師的面子而生怕讓自己變成“特殊的人”。
那這么說的話,個人主義者是不是就是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代名詞呢?比如我們在大街上經常能看到一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大爺大媽,他們會肆意的闖紅燈,在大街上橫沖直撞絲毫不顧及來往車輛,如果有人敢對他們按一下喇叭,他們還會與之展開激烈的對罵。難道這是在追求個體自由嗎?這就是所謂的個人主義嗎?
其實完全不是!盧梭曾說過“沒有約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能夠限制自由的只有自由本身,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大爺是在自己家里行走,他可以橫著走、豎著走、爬著走、倒立著走、甚至是脫了褲子走這都是他的自由,任何人無權干涉。但如果是在公共區域大爺的行為已經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已經給他人帶來了麻煩或不適,這種所謂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更不是個人主義。孔子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不影響他人自由的基礎之上的,倘若某人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自由,損害了別人的利益那這種行為是應該被規則或法律制裁的。
我們衡量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那真正的“個人主義”該怎么衡量呢?其實個人主義不是一味地放縱自己的一己私欲,更不是唯利是圖或為所欲為,個人主義是把個人利益的重要性提升到集體利益之上,遵從個人的主觀選擇但不影響他人的利益和整體的氛圍。也就是說,對于個人主義者而言,家庭、班級、社會、團隊、國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權力意志和主觀選擇。
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如果現在團隊決定團建或聚餐某人不想去,那這個人該怎么辦呢?答案其實很明顯——尊重自己的選擇但不破壞整體的利益和氛圍。這話說的容易,但我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問題往往是無解的。大多數學生都是被逼著去做一些事,他們不敢不去、不敢反抗老師的權威更不敢成為同學們的口中的“不合群”。
其實產生這類問題的根源不在于學生是否團結或合不合群,而是在于老師的道德綁架和體系的獨裁專制。老師一開始就不應該強制學生報名聚餐,更不應該對不想去的學生進行道德綁架,他應該提前在班級里做好投票,做個討論會,跟學生們討論并詢問每個學生的意見,最終大家一起決定是否聚餐和聚會的地點及形式。這個時候有人就會反駁到這也太麻煩了吧?用這種復雜的形勢根本就做不出任何決定,辦不成任何事情。其實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人持有這樣的想法,不愿意做“復雜”的事,想要通過規則、制度、權威、等級這些捷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他們追求管理的高效性,追求表面的和諧所以習慣用“簡單”的方法辦事。所以有專制肯定就有抵制嘍,就會出現不想服從的同學嘍。
個人主義的環境是可以極大的促發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的,相反的擁有集體主義思維的團體做事往往是南轅北轍、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近代中國的計劃經濟、文化大革命、“吃大鍋飯”等慘痛經歷已經很好的說明這一點了,集體主義眼中的“大同社會”只存在于書本的理論之中,現實是很難做到的。
肯尼迪總統一次在演講中說過一句話:“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是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后來有經濟學家反駁到“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也不要問你能為這個國家做什么,而是要問作為公民我們能通過這個國家做什么!”這是一場典型的集體主義思想和個人主義思想的交鋒。
管理學中有一種說法叫“房間里的大象”,在辦公室里面有一個人人都看得見的粉紅色大象,但是人們為了追求團隊的氛圍,維護高層的臉面往往對“大象”視而不見,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所以為什么說CEO往往是公司最后一個知道公司要破產的人,當“灰犀牛”把公司沖垮的一剎那,所有人都悔之晚矣。
那么說到底,到底是個人主義好呢?還是集體主義好呢?我們應該走個人主義還是走集體主義呢?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為問題本身就問錯了。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現代化社會尤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社會最重要的一條行政方陣是堅持“以人為本”,站在每一個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保護公民的生命、自由、財產等神圣不可侵犯,同時又倡導人與人之間的權利互相不可侵犯,人人為己、也為人人,這才是文明發展的現代化社會現階段的正確姿態。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