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也是稍縱即逝的。一個人看上去從生到死幾十年不算短,但卻用盡一生精力也難寫好一個“人”字。人們常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覺得,這句頗具哲理的警語,其重要意義在于給人以自信,鼓舞我們去奮斗、去爭取、去拼搏,寫下人生最壯麗的詩篇。其實,你若仔細想一想,認真觀察一下現實,仔細推敲推敲,就會發現,這句話本來就是錯的,正確的答案是命運掌握在他人手中。
你本來就是偶然地稀里糊涂來到這個世界上,你不能事先擬定誕生計劃,你小時候樹立理想,想當科學家、畫家、作家、詩人,那是你“想”,最后為你安排工作的是別人,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并不是說人生一點主動權也沒有,我是說,人生的主動權是十分有限的,我們常常體味到的是身不由己,想干的事不能干,不想干的事干不完,人的一生,總是處于被動之中。要說主動,只是相對而言。 弄清人生的被動狀況并非自我放棄,聽天由命,而是樹立一種人生的達觀態度,不應由于自己命運不濟而怨天尤人,也不可自漸形穢,妄自菲薄。積極做好自己的事情。當你一個人,沒有別人干擾的時候,你可以靜靜地想: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能否做到問心無愧。
人生是不斷的自我否定的過程。當我們漫憶往事的時候,往往感到過去的自己是那樣的愚蠢,那樣的傻、那么無聊,似乎覺得現在的自己和原來的自己截然不同。但事實上,你在別人眼中,過去和現在沒有什么兩樣,你還是你。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我們到底信別人還是信自己?竊以為,別人看自己和自己看自己往往走兩個極端,別人總是用不變的眼光看你,你的印象在別人的大腦中形成后,往往不易改變,即使你真的判若兩人了,由于思維慣性的作用,別人也很難接受。而自己往往也走極端,往往夸張地肯定現在的自己,而否定原來的自己。比如,作家寫東西,往往是這樣,認為過去寫的東西都不滿意,滿意的是手中正在寫的東西,實事上,手中寫的東西未必比過去寫得好,但自己總是固執地相信現在。其實,很多人即使不寫稿也有這種心態,過于喜歡現在的自己,而鄙視過去的自己,從而走入形而上學的怪圈。因此,哲人說:認識自己是一件最難的事情。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