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所有過去的諸佛都表達說他們反對金錢和性——這是世俗歡樂的泉源?你或許是第一個不反對所有這些東西的佛,你并不反對歡樂、快樂和喜樂,因此你的情況引起很多誤解和反對。
是否過去諸佛都是為了要跟傳統妥協或是為了安全起見而這樣做?
有很多事情必須加以了解。
第一,所有過去的諸佛都出身皇族,他們享有豐富的金錢和性,他們生活在奢華的環境里,但是他們仍然發現他們的內在有一種很深的空虛,他們由他們自己的經驗導出應用在所有人的基本原則。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誕生在皇族里,他們沒有機會去經驗外在世界的金錢、性和其他的歡樂。因為他們覺得很挫折——金錢并不能令人滿足,性也很膚淺,所有的歡樂都一直在重復而變成一種例行公事——它們是全然地無聊。他們拋棄了世界,因為他們拋棄了世界——進入山里或森林里——所以就會有錯誤的觀念產生,以為除非你拋棄了世界和世俗的歡樂,否則你無法醒悟、無法成道。他們將他們個人的經驗變成一種普遍化的通則,這是一種人性的自然傾向,這種傾向至今仍然存在。比方說,只有心理上生病的人會去找弗洛伊德,很明顯地,一個心理上健康的人不需要去找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只會碰到病人,而他將那些由病人身上所導出來的原則應用在整個人類,就好像每一個人都生病一樣。他只知道病人的夢,他認為所有的夢都是壓抑所造成的。在他的經驗里,它的確是如此,但他的經驗并不是普遍性的。 它也會發生在你身上,這是一種非常基本的人性謬誤,比方說,你碰到一個佛教徒,他欺騙了你,或者是一個印度教教徒,他欺騙了你,你就會立刻下結論說沒有一個印度教教徒值得相信,沒有一個佛教徒應該被信任。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變成了你的通則。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