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對周邊事物的看法也不盡然。
一枝荷花在綠塘中綻放凋零。有人欣然于花開和花謝的過程,有人嘆息于花瓣和花蕊的衰竭,而詩人會發現秋荷殘葉水波月影的和諧。于是,人根據自己的感覺儲存了相關的信息;當再次觸感類似的情形,人就會從大腦中調出這些記憶來進行參照,產生即時情緒。
“留得枯荷聽雨聲”。樂觀的人,情緒通常比較高,容易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寵辱不驚,處變不亂,于細微處見長遠,于坎坷里覓平坦。樂觀讓人快樂,因為這樣的人心胸豁達。
豁達,讓人感知外界事物時,儲存美的信息更多。
教育家克萊基曾經指出:生活的快樂與悲傷,決定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與態度;因為,思想造成了生活內涵。如果內心被美的東西占據越多,邪惡和憂郁就會被擠壓出去,人們就能感覺到更多的快樂。
那么,有意識地接受美的事物,獲得美的沉淀,增加美的厚度,是人生修煉的重要過程。由于遺傳或者生理原因,有些人天性比較開朗,心胸豁達,他們容易捕捉到美的要素;大多數人是后天逐漸形成的這一美德,在感覺美、儲備美、釋放美的若干循環過程中,獲得良好的修養,形成心胸豁達,進而容納更多美的事物。
豁達,讓人對待外界事物時,運用美的思想更多。
小時侯,宿舍樓上住一瘸子,亂蓬蓬的胡子讓瘦削的臉看起來邋遢,大人小孩都叫他“雷跛子”。他總是笑笑。有時,深夜他拖著假肢在木樓板上走動,發出很響的“篤篤”聲。鄰居們常常吵他,他抱歉地微笑一下。
直到有一天,一倆吉普車停在單元門口,兩位軍人于車前挺立等候他,才確知他原來真正是個英雄。看著他下樓,臉刮得干凈泛青,退伍軍裝有很深的疊痕,上面別著好多勛章,一下變得很威武,就連走路時的腳步聲也無人能及。小孩們學那軍人舉起手,向他敬禮!他看了看,沒有笑。后來才知道,他是去參加抗美援朝烈士的追思會。他最親密的戰友也是他最討厭的對頭,在一次阻擊戰中就死在他身旁。他的一只腿,也留在戰場上,耳朵受震不太好使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