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到一制藥企業調研,來到企業孕育藥材的植物園,我們一進去便投入緊張的工作,記錄藥材的名稱、藥用功效和產出等等,時間有限,記錄完成后我們馬上準備進入下一個點位。這時,一個聲音從身后傳來:觀景如觀人生,不同閱歷的人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樣的……我們突然有種“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的感覺。
回頭一看,原來是一直被我們忽視的澆花阿姨。阿姨好像看出了我們的興趣,開始滔滔不絕地介紹她認為的各種草藥代表的人生,最后還不忘總結說:“閱歷之外,角度也很重要,你在近處觀察和在遠處眺望會有不同的感悟。”大文學家蘇軾《題西林壁》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這樣用平實的語言被娓娓道來。我頓時對這位阿姨肅然起敬,腦海中似乎閃現出《天龍八部》中掃地神僧的偉岸形象。
經常聽周圍人討論生命的寬度的話題,其實,生命有多寬首先在于對人生的感悟有多深,它不論年齡大小、不論學問高低、不論生活貧富。郁達夫說過: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曾感懷生命的短暫,為無可奈何花落去而悲傷,只一味希望將生命的皮筋拉長、拉長、再拉長,卻忘記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而不覺它已在不經意間逐漸變成一條緊繃的線,失去了現實的填充,沒有了精彩的空隙。
曾慨嘆生活的平淡,可為何當我讀到與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嘴角又漾起微微的幸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恍然明白,生活要學會駐足回首,遵從內心,于平實中見真情,于恬淡中見溫馨。
曾惆悵希望的渺茫,因而幾次喪失奮斗的勇氣和動力。沮喪徘徊之際,朋友推薦了一部叫《迷霧》的電影,里面有這樣一段情節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主人公和家人被怪獸圍困,絕望中他開槍將全家打死,包括他的兒子,輪到他自己時,槍里沒有子彈了,他茫然地走下車,向著霧中傳來怪獸聲音的方向走去,卻發現那是軍方趕來救援的坦克。于是堅定,只要有一線希望,也值得自己去奮斗、去爭取。
曾抱怨上天的不公,卻忽略了家人和朋友與自己共渡難關的感動,在怨天尤人中逐漸失去了愛的能力。蘇東坡說“鉤簾歸乳燕。穴牖出癡蠅。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說的是鉤著不敢放下窗簾,是為了讓乳燕歸來;看到沖撞窗戶的愚癡的蒼蠅,趕緊打開窗讓它出去;擔心家里的老鼠沒有飯吃,時常為它留一點飯菜;夜里不點燈,是愛惜飛蛾的生命。這些細微的愛,于我,又是何等珍貴。
也許,我是該停下腳步,將生命的皮筋松弛一下,讓緊繃的神經有些許喘息的空間,去感悟生命、感謝生命、感動生命,創造生命的傳奇。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