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是說,人們都要面對著悲傷、怨恨、疾病、絕望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難。那么,為什么在這個世界上又有著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憂思百結,總是悶悶不樂;而有的人卻笑口常開,充滿歡歌?在我看來,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靈和不同的生活態度。
天上的月亮也不過有幾日之圓,天空和大地也不是總充滿白晝而沒有黑暗,一年四季除了春夏也還有嚴寒的冬天……自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一樣。理解這一點,也就理解了天地人生的根本的悲劇性,理解了這個世界與人生的先驗“缺失”。從這個意義上說,佛家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承受苦難”是有幾分道理的。如果有了一顆正確對待人生“缺憾”的心靈,以一種審美的態度對待這個世界,那么,這個人的人生將是輕松與快樂的。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人一生辛苦,卻身體健康、精神旺盛、生活幸福;而有的人一生雖錦衣玉食,清閑無事,甚至過著寄生的生活,但他們卻身心疲累,一臉愁容。這是為什么呢?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們的“心”累與否。同樣,一個人一生是否快樂、幸福,有時主要不是取決于外在的勞累和不順,而是主要看他能否有一顆快樂的心,一顆“詩”心。如果能用一顆審美的心靈看取這個世界,那么他的人生將總會如枝頭上小鳥的歌唱,如不凍的河水汩汩地流淌。
其實,人之所需無多,莊子《逍遙游》里說:“鷦鷯將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孔子《論語》也說:“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看來,最關鍵的不是物質的多少,而是“精神”與“心靈”的高度和境界。
有了詩心,就可以與挫折對抗。比如蘇東坡。他被放逐到荒僻海南,夏天極其潮濕,秋天陰雨連綿,所有東西都發霉。床柱上還長了許多白蟻。要什么沒什么。六十歲的老人,水土不服,無朋無友,寂寞無聊,但他卻沒有悲觀厭世,更沒有失去生活的樂趣與美好的理想。他自己制墨、采藥、蓋房,同時,抄錄了《唐書》、《漢書》,注釋《尚書》,編定了《東坡志林》,考定藥書,賦詩作詞。似乎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能將他打倒,因為他總有一顆“詩心”。
當有了詩心,人們也可以體悟大自然的規律和心情。天地一年四季,春天繁華,夏天揮霍;當樹葉變黃,紛紛飄落,生命就進入了晚秋;而嚴寒到來,萬物將激情收斂珍藏,這就是冬天了。其實,這種更替與人生何異?生命在自然與死亡韻律的和諧上實際上具有一樣的節奏。自然生命和人生就如同一首詩,一首有著成長和死亡韻律的和諧詩。通過“詩心”,在發現天地和人生蘊涵的詩意后,我們就會進入一種新境界:人生就是一個進程,天地都有生死、悲歡,而渺小的人還有什么困惑和滯礙呢?
通過詩心,人們還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并將這種生命與自身的生命貫通起來,那么,個體就會感到自己生命的強大。比如,看到一樹綠葉,我們不要對其熟視無睹,而應該用詩心去體會。當你的詩心與綠葉的生命接通,那么,在你的意念中一股生命的泉水就會順著樹葉的脈絡汩汩流出,直流入你的身心之中。可以設想,在與大自然接通時,人不僅進行了生命充電,同時也在進行精神充電。
詩心就如同和煦的陽光,他不僅能消融冰雪,還可以驅盡黑暗,使人生如明媚的春日,其樂融融。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