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聽別人的故事。
你像一個集郵愛好者,一個行走的聽筒,一個活在他人世界里的局外人,抑制不住地偷聽、旁聽以及光明正大地聽,收集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勵志故事。
你看新聞,為在納斯達克敲鐘的阿里巴巴喝彩。上網,為84歲的褚時健拍案叫絕。看書,在名人傳記中發現他人閃閃發光的精神品質。路上,飯堂,公交車上,娛樂休閑場所,你隨時隨地都期望傾聽那些屬于別人的牛逼哄哄熱氣騰騰的故事。
你說,人生需要正能量。你說,人生不能缺少雞血。你說,在前人的引導下,你才能找到人生方向。
聽完故事,你內心腫脹,欲望爆棚,幾欲拔腿而行,追隨牛人腳步而去,可收攏耳朵,抹抹嘴,拍拍屁股,除了耗費時間和收獲滿滿的無營養雞湯,你依然是你,一個精神上的狂熱分子,行動上的殘疾人。
你是一個勵志故事收集專家,名人經歷的人生高峰低谷,你如數家珍,能娓娓道來。你聽了無數個故事,卻依然演繹不好自己的故事。如果,這些收集故事的時間,用來學習技能,豐富經歷,增長知識,修煉內心,你的人生會有多大的改變啊。
其實,你缺的不是勵志故事,不是心靈雞湯,你缺的是對自我的認知、信心和邁開腿的那一小步行動。
加利福利亞大學的查理德。比瑞博士做了一個研究,他發現,那些害怕失敗的人往往都是拖延癥患者,且都有一套自己的假設理論,認為自己的表現和能力是一種對等關系。
如果他表現好,那么就是有能力,有能力他有成就感。如果,覺得自己的行動無法讓自己滿意,他就會選擇放棄行動或者拖延行動。
比如,一個害怕失敗的人,想經商,按王健林的建議,定了先賺1個億的小目標。在拖延癥患者看來,如果努力之后,仍然沒能賺到1個億,那么,就是自己沒能力的表現,繼而將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為在余生保有對自己的自信乃至自戀,他會選擇以不動應萬動,至少,如此這般,能讓自己相信,自己的潛在能力是出色的,是不可限量的。于是拖延,于是觀望,于是終于在無聲的瞭望中成了一個有故事的旁觀者。
比如,想擁有斯瓦辛格的胸肌、臀大肌,卻總睡到日曬三竿,健身成了人生清單上永遠都劃不去的賬。
比如,想在大城市有房有車,過上真正的小資生活,卻總放不下小縣城的悠閑舒適,于是遠方就真的成了遠方。
比如,想向心儀已久的男孩告白,卻總拉不下臉面,放不下高貴的自尊,于是他就成了別人的他,從此,與已無關,與憂傷有染。
旁觀的拖延癥患者不愿脫離舒適區是有原因的:
一是對達成目標所需的能力缺乏自信;
二是認定去往目的地的路途會遭遇許多困難,難以應付,可能身敗名裂;
三是目光短淺,自覺付出與回報不對等,感受不到意義;
四是自控能力差,易沖動,易分心,易半途而廢。
我有一個友人,聰明,情商高,非常愛美,喜歡研究讓人變美的一切事物,包括化妝品、服裝、美容。為讓自己變美,二十五歲,她花光所有積蓄學美妝、美容、色彩學、服裝搭配。她說,三十歲之前要開一家美容院,一家化妝培訓學校,養條狗,找個愛的男人結婚。
三十歲,她嫁予鄰村老李家兒子,生一雙娃,養一群雞鴨鵝,沒有美容院,亦無化妝培訓學校,連狗和愛的人也省了。她說,那些都是有能力的人才做得來的事,我無文憑、無文化、無恒心、無毅力,太異想天。
我說,你當年能拿所有身價性命去學習,去逐夢,你有資格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她說,那時一時腦熱,后來那個不思進取的我,才是真的我。真的我害怕失敗,害怕孤獨,害怕取經路上實實在在危及生命的妖魔鬼怪。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她明明知道,她有能力、有實力、更有時間去逐夢,可一個害怕,就讓她嚇破了膽,也讓我跌碎了眼鏡。
美國的簡。博克在《拖延心理學》中說:“那些害怕失敗的人不愿意加入到競爭中,因為他們害怕被人看出自己的軟弱和無能”。
是的,我們很多人都向往財富,卻不愿放棄眼前的安逸;我們期盼眾人仰慕,卻難忍孤寒;我們渴望得到看見彩虹,卻不愿在風雨中沾濕半絲半縷。
于是,我們做一個袖手旁觀的觀眾;于是我們滿懷期待,卻寸步不移;于是我們拖延,在別人的故事里找自己。自說自話,如果我去做,會怎樣,如果我當時下決心,現在會怎樣,如果我能堅持,一定如何。
改變自我,非勵志故事能及,也非雞湯能及,它必須經由自我觀察、自我覺醒,繼而自我拯救。
第一,選定目標,且只選一個目標。對于拖延癥患者,想做的事太多,本身也是一個大問題。
第二,列步驟,并設定完成時間。比如晨跑,列明起床時間,跑步路線,跑步時長,周期一個月或三個月,并堅守時間期限。
第三,行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無論目標微小宏大與否,在正確的方向上邁步前行,改變就已發生。
第四,允許休息,杜絕借口。當遇到阻礙,身心疲憊,難以忍受時,可稍事休息,修整再戰,切勿為懶惰找借口。
第五,自我獎賞。在預期目標達成之后,獎賞才能發揮最大功效。獎賞是正面激勵,可加大重復行為的可能性。
第六,靈活對待目標。放下完美主義的執念,不斷修正目標,提醒自己“萬事無須完美,做到就行”。
真的勇士,是知道前路漫漫前路多艱,仍含淚堅持奔跑的人。唯有如此,才能在最深的絕望里,遇見最美的風景。
此生,不奢望成為強者,惟愿不負韶華,在該奔跑的日子,學會迎風而動。
END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