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錯綜復雜的世界里,并非所有的人和事,都會始終如一地以它本來面目呈現于世,我們只有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學會釋然,學會放下,才能從容淡定地、輕松愉快地走好人生路。
一、理解
那天已是午休時間一點半鐘,樓上裝修的工人敲了起來,我當時有點惱火,準備上去阻止他,但一轉念——也許他就缺這么幾敲才能干其他的活呢?年底了,戶主要求完成裝修的驗收在即,那個工人也不容易呀,理解一下吧。果然,他敲打了一陣,就沒再有聲音了。
一個人,只要換個角度去思考,就能暢通氣量,放開胸懷,緩解急躁情緒。由此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二、化解
我們住宅樓公共樓梯用的是聲控燈,有個60歲左右的大媽,每天晚上出外散步,去時九點多鐘,回時十點多鐘。由于她住高層,每下一層或上一層,都用手拿的鑰匙敲打樓梯邊的鐵杠,尖銳的鐵碰鐵聲音,搞得四鄰不安。我不止一次對她說:請不要用鑰匙敲鐵杠,啪啪手,跺跺腳,或咳一聲,燈會亮的。她不僅沒有改變控燈方式,反而以“又不是我一個人敲”來回應我,并且繼續我行我素。
她說的有人敲,只是有個年輕人偶爾敲一兩下,我講他后,就不敲了。我想問那個大媽,明知道影響鄰里安寧是不好的行為,改正就是。為什么還要以別人作為參照,為自己的行為開脫呢?但我最終還是沒問。因為我知道,對一個不懂修德修行的成年人,你說什么都是白搭。后來,沒想到事情有了意外的轉折。
那天,過年的腳步聲越來越近,平時喜歡觀察動物的孫子叫起來:“奶奶你看,鴨鴨從籠子跑出來了。”我到陽臺一看,原來是敲鑰匙大媽家鄉人送的兩只鴨子,從大樹旁邊的籠子鉆出,“嘎嘎嘎”地叫著向小區門口跑去。我當時第一反應就是,快上樓叫鴨子的主人,孫子也嚷嚷著跟上去,當我抬手要敲門時,猶豫了一下。
“敲呀,敲呀!”孫子扯著我的衣角直叫。
我敲響了門,這時,走出一個陌生人,我告訴她,鴨子跑了,快去抓吧。大媽在屋內也傳出聲音,催促家人快去抓鴨子。她家人邊和我奔下樓邊致謝,我說這是應該的,鄰里間嘛。
從那以后,晚上不再聽到有人用鑰匙敲鐵杠了。我偶爾碰到那位大媽,兩人都心照不宣,點頭擦肩而過。人與人之間是互相影響的,你的善良真誠,必然會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認可,由此更利于化解雙方矛盾,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發展。
三、無解中的沉默
有時候,我們碰到一些人和事,真是很無奈,只能在無奈中沉默,尋找一個平衡自己心態的理由。
“你從樓上潑水下來就算了,干嘛還要潑尿呢?這些植物都被燒焦了。”我看到住宅小區負責綠化的阿姨,一邊修減枯萎的灌木,一邊大聲質問住在一樓的一位老太太。
據說老太太夫妻是年前從縣里到市里跟兒子居住的,兒子一家買新房后搬出去了,只剩兩個老人住在這里。他們幾乎天天往樓下的綠色植物潑水潑尿(樓下有一層是雜物房,他們實際住在二樓),夏陽曬后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尿騷味,令人作嘔,不少綠色植物被燒成焦黃色。園區綠化阿姨告訴我:我在這小區搞綠化十多年了,看到這些綠色植物遭受這般罪還是第一次,我去找物業管理人員來看看。
接下來,我看見物業人員在樓下對樓上的老太太說:“你以后有水拿到衛生間倒,不要在陽臺往下潑。在陽臺潑水,既不文明,又損傷了生態植物,這樣做是不對的。”
老太太承認水是自己潑的,但沒有謙意,對今后還潑不潑未置可否。看到這兩個老人都是奔八的人了,聽說女的退休前還是教師,男的是工程師,都是知識分子嘛,應該有一定的涵養素質,不用多說的。物業管理人員講清楚后就離開了。
本以為事情已經了結,哪知道有一天碰到園區綠化阿姨,她憤憤地告訴我:“那兩個老人還繼續往植物上潑尿,物業講了也沒用,怎么辦?我看到那些植物遭罪,真的好心疼啊!”
我說:“算了吧,他們已是奔八的老人了,把老人當小孩看,你對他們的行為就看開了。在善待花草植物方面,你已盡職盡責,好心會有好報的。”聽了我的話,阿姨無奈地搖搖頭走去了。
我又何嘗不是在無法理解的事情中去求解呢?老太太為什么非要從陽臺潑水潑尿下去呢?是恨那些植物,還是把潑水當作鍛煉身體呢?一個不遵守社會公德、不尊重別人的人,當年是怎么教書育人的呢?
今天,我看到了人的素質與文化水平無關的現實版:一位曾經的教師,在道德修養方面,還不如一位文化程度不高,卻愛崗敬業的園區綠化工人。
當然,換一個角度去看,人無完人,更何況老太太的不可理喻,我們看到的只是表相,深層次的原因,只有她自己和家人才知道。作為外人,即便百思不得其解,也唯有沉默,而不是一味較勁。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活法也會隨著境遇被修改,所以對人對事,我們不必太敏感,不必太較真。無法理解的問題,換個角度去思考,就能釋懷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