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跟父母兄弟的關系,與上一代人跟父母兄弟的關系有什么不同?”這真是個有意思的問題。恰好,那幾天我正在看一篇題為《再讀<水滸>之發現武松》的文章,里面提到武松和武大郎的關系,兩者結合起來,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結論。
上一代人,以及之前的N代人,“養兒防老”的觀念很重。亦即,他們多生孩子,并不僅僅是因為愛孩子,還有一些功利的考量。因為有功利的考量,所以,他們對孩子的愛并不純粹,除了通常意義上的父愛母愛之外,還多了一層“希望他能回饋我”。這種對回饋的期待,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如“我兒是李剛”等種種“揚眉吐氣”。我們這一代人,成長于后工業時代,社會保障日漸發達,而且,即便是養老金不夠用,大部分人用自己的積蓄也夠給自己的來養老了,因此,我們對孩子這份“保險”的需求度降低了,我們生孩子,就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孩子。
因為上一代人及前N代人對子女回報自己有期待,因此,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必然很強烈,這也就是為何虎爸虎媽會屢見不鮮了。這些望子成龍的父母,更關注的,不是子女能否幸福,而是,子女能否給他們自己帶來幸福。相比之下,我們這一代人,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幸福;我們的幸福,需要自己去奮斗,而不是要靠孩子來回饋或保障。
兩年前,曾有一位同事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這一代人,好像沒有我們的父母那一代望子成龍心切了?”我說:“這是因為,我們這一代,認為自己比我們的父母要成功。”“你的意思是,我們這一代中,那些認為自己不成功的人,仍然在望子成龍?”“應該是這樣的吧。我的感覺就是,父母越不成功,望子成龍之心越切。”半年前,看到大象公會的文章《為什么紅后代喜歡起名叫ABB》,印證了我之前的猜測。那篇文章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紅二代取名字,“A小B”結構的特別多,如X小鵬,X小琳,陳小達,李小雪,李小峰;紅三代取名字,“ABB”結構的很多,如羅點點、X瓜瓜、毛東東等。但無論是哪種結構,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并無中國人起名時鄭重其事的寄托期望或表達志向之意,顯得極為隨意。為什么影響中國現當代政治走向的群體,反而在給孩子起名時完全不沾政治色彩,而且完全不帶有寄托美好希望和寄托的痕跡?
答案或許很簡單。只有普通人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過自己,有遠大前程,所以中國起名常用字多為表達美好祝愿的形容詞和名詞,如“偉”、“剛”、“強”、“麗”、“芳”等。而1949年后A小B的父輩們身居中國頂層社會,對子女的人生道路并無特別期待,不會指望他們還能比自己更優秀,對子女的態度更多是寵愛。他們很容易被視為父輩小一號的復制品,得名A小B是極為自然的事情。
也就是說,社會的上層,對孩子的感情,沒有普通家庭那么功利。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