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這樣一種感覺,每次與成功失之交臂的時候,內(nèi)心孤獨荒涼。
朋友少的時候抱怨無聊寂寞,朋友多的時候也總失落恍惚。人生這場戲,好像,總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曾在《人間詞話》一書中寫道: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其實,這三種境界說的是人的立志、奮斗和收獲三個階段。而人生的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這三個階段的磨練,才能獲得成功。
生活,有時候是需要我們在孤獨中去經(jīng)歷的,而這人生的三種境界,也需要我們在孤獨中去獨自體會。
1
孤獨,是你內(nèi)心最強大的陣地
這是一個盲目跟風的時代,從小到大,往往是看著別人家的小孩學什么,父母也讓我們?nèi)W什么;別人做什么,我們也跟著做什么,生怕自己落伍。
長大以后,工作、買房、結婚、生子的生活軌跡逐漸向我們逼來,在身不由己的命運安排下,你是否活出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所謂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內(nèi)心的夢想需要你在孤獨中努力攀爬,不是只有登上山頂才能放開眼界,那些在孤獨中默默堅守的人,內(nèi)心往往更為強大。
聽著一首《白樺林》,腦中回想起那個“格格不入”的樸樹。從中學時代起,樸樹就視音樂為自己的生命,初中畢業(yè)后,他就打算棄學,做一個音樂人。
這可把作為北大教授的父母氣壞了,無奈之下,樸樹接著讀書并考上了首都師范大學。
可是,身在校園的樸樹內(nèi)心卻極為苦悶,最終退學。
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樸樹時常跑到自家附近的小河邊,彈起心愛的吉他一直唱到深夜。
后來,樸樹憑借一首《白樺林》迅速爆紅,大江南北、隨處都可聽到他唱的歌。緊接而來的是各種獎項、名譽、春晚舞臺、高昂的演出費。
雖然成功的光環(huán)疊了一圈又一圈,但是樸樹并不快樂,他受不了春晚的假唱、受不了娛樂圈的虛假、受不了這個世界的喧囂。
那一段時間,他又陷入了痛苦和焦慮之中,面對物欲橫流的世界,他依然用自己孤獨的背影去默默反抗著。
突然之間,紅極一時的樸樹消失了,他躲了起來。
面對親友的擔心,樸樹說:“蛇在蛻皮的時候,會藏在一個連光線都沒有的地方。”孤獨的沉潛,正是為了蛻變之后的重生。
如今的樸樹,早已過了不惑之年,但聽他的歌,依然還是少年的模樣。但樸樹卻說:“不是我仍少年,是這個國家的人都選擇過早地老去。”
是啊,歲月催人老,但不會老去的是對夢想的追求與執(zhí)著。生活壓力大,但壓不跨的是對信念的堅守與虔誠。
有人說,夢想是一件奢侈品,那或許是你從來沒有在孤獨中去默默堅守過。
沒有“潛龍勿用”,哪有“飛龍在天”?!兑捉?jīng)》的智慧也告訴我們,無論你想要成就什么樣的人生抱負,都必須先在孤獨的沉潛中韜光養(yǎng)晦。
2
奮斗,是你在孤獨里的享受
俗話說:“有志者立志長,無志者常立志”。
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只有三分鐘的熱度,今天打算去健身,沒堅持一個月就主動放棄;明天決定去創(chuàng)業(yè),遇到一點挫折就打了退堂鼓。
時間一年年過去,自己依然是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曾國藩曾說:“古今天下之庸才,皆以一‘惰’字致敗”。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不能發(fā)長久的恒心,堅持地去奮斗,那么夢想只能成為空想。
所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如苦行僧一般的努力。
北宋名臣范仲淹少年時期在一所寺院讀書,他發(fā)奮學習,一邊干活一邊苦讀,常常讀書到深夜,困了的時候就用冷水洗把臉,接著讀書。
后來范仲淹到南都學舍讀書,學習更加刻苦,夜以繼日,有時通宵達旦,以至于五年的時間都沒有脫衣服睡過覺。
不僅如此,范仲淹每日的生活非常簡樸,簡直是到了寒酸的地步。他每天只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后,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著咸菜吃下。
如此艱難的條件非但沒有把范仲淹打倒,反而磨煉出了他驚人的毅力與吃苦耐勞的品格。
而“苦心人,天不負”,后來范仲淹也終成一代良相,造福四方、名垂千古。
古訓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的卻不多。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面臨太多誘惑,而要想放下安逸、挑戰(zhàn)自我、實現(xiàn)理想,也唯有在孤獨的磨煉中才能一直堅持。
人生是一個人的長跑,雖然一路上有很多人會和你結伴而行,但沒有誰能替你抵達終點。在這場旅途中,需要結伴,更需要獨行。
生命很短暫,為了不讓自己在寂寞中老去,請好好享受孤獨!
3
成功,是對孤獨的一種答復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做任何一件事,如果過于在乎結果通常會把自己搞得非常緊張,患得患失,發(fā)揮失常。
而那些從容忘我、身心放松的人反而能獲得成功,這在考駕照的學員身上特別明顯。
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我們清晰的目標、詳細的規(guī)劃、辛勤的努力和以及持之以恒的付出。但等到最后考驗你的關鍵時刻,最好的狀態(tài)則是把這些統(tǒng)統(tǒng)“忘掉”。
全身心投入的極致就是“忘我”,只有忘我,才能與物同一。
日本著名企業(yè)家稻盛和夫在談到他成功的經(jīng)驗時多次提到了“上天的啟示”,所謂“上天的啟示”,其實是稻盛先生在生產(chǎn)和科研現(xiàn)場全身心的忘我工作中所獲得的靈感、這些靈感是偶然而又不可思議的。
稻盛先生在初創(chuàng)京瓷公司的時候,有一次收到松下電子工業(yè)公司的訂單,為了生產(chǎn)所需的產(chǎn)品它們需要研發(fā)合成一種叫“鎂橄欖石”的材料。
這項技術在當時非常困難,稻盛先生和他的團隊經(jīng)過多次實驗也未成功,這讓稻盛先生非常困擾,夜以繼日地思索著解決的辦法。
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稻盛先生在經(jīng)過實驗室時,好像被什么東西絆了一下,險些摔倒。
他低頭一看,原來是工作人員在實驗中掉落的松香。
瞬間,像是靈光涌現(xiàn)一樣,稻盛先生想到“就是它了”,他將松香作為黏合劑投入實驗,結果獲得了巨大成功。
而這一偶然的靈感,在稻盛先生本人看來,好像是受到了神的啟示。
靈感的源泉往往在孤獨的探索中涌現(xiàn),在奮斗的人生之路上,走著走著,成功或許就在某個不經(jīng)意間降臨。
《金剛經(jīng)》云:“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發(fā)生的錯誤不可挽回,過于后悔和內(nèi)疚只能活在往事的陰影里一直消極下去,這樣的生活永遠見不到陽光。
未來的事情還未發(fā)生,過于擔心只會自尋煩惱,讓人不斷地焦慮,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
而時間不曾片刻停留,現(xiàn)在的心念也是處于無常的變化中,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只有當下的思想、言語和行為。
世間所有的成功,都是從專注當下開始、在專注當下奮斗、于專注當下收獲。
《人間詞話》里,成大事者的最后一層境界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正是只問耕耘,莫問收獲,結果自然水到渠成。
人生,何嘗不是帶著孤獨的背影出發(fā),在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里獨自打磨,熬到最后,突然在某個不可知的當下,遇見了心中無法割舍的夢想。
大氣之人,必有大境界;慎獨之人,必有大格局。
人生三境,需要你在有生之年去好好珍惜。
來源:凈物(ID:cystyle001)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