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兩天,西安又下了一場雪,寒冷的冬天并沒有結束的意思。
這時候從北京的圈子里卻傳來一個更冷的消息:茅侃侃在自己的居所開煤氣自殺了。
茅侃侃是誰?90后對這個名字想必一臉茫然。
大部分80后卻多半清晰地記得,大概2007年的時候,央視財經頻道播出過一個節目叫做《贏在中國》,他是作為80后創業偶像被推出來的。
那兩年,茅侃侃頭頂光環,成為街頭巷尾的談資,是70后之前幾代人眼中的后生可畏,是80后一代人的奮斗方向,一時風光無二。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當茅侃侃再次走進公眾的視野,卻是他的死。
聽說,茅侃侃死的時候沒有留下一個字,對于他的死因我們也就無從揣測,畢竟就像作家劉亮程所說的——“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他選擇離開,自然有凍僵了他靈魂的理由。
跟他不熟。不過從熟悉他的朋友緬懷記敘的文字看,他也并沒有像坂田銀時說的那樣——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
我知道的是,他年少成年,早就在北京有車有房,生活遠比一般人要輕松得多。甚至如果早早放棄創業的念頭,只是選擇去做一個職業經理人,他也可以獲得一般人意義上的巨大成功。
但茅侃侃想要的顯然不止這些。所以,這些年,他一直在繼續創業。一次次失敗,一次次轉身,在這一次他更是孤注一擲。
可惜的是,他還是沒能獲得自己定義的成功。
茅侃侃的死,意味著他追求不凡一生的結束,是自我加注直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后的崩潰,他到底殺死了那個平凡的自己。
其實不止他一個人,多少人在自己的層面上,哪怕是痛苦、擰巴的活著,哪怕是死,也不能饒恕平凡的自己。
02
就像我接下來說的這位朋友,沒有茅侃侃極端,但他的經歷幾乎稍稍改頭換面就可以復制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我這個朋友出生在一個小鎮上,初中時讀過幾本汪國真、席慕蓉的小書,作文比一般同學要好,因為被老師們夸贊,更加賣力地寫,從那時開始起就萌生了要當個作家的念頭。不過小鎮閉塞,他找不到途徑。
后來去市里上高中,偶然的機會讀到了萌芽雜志,了解了新概念作文大賽,看過韓寒、郭敬明的作品后他覺得自己也可以呀,于是在一個女同學的鼓勵下,他給編輯部寄去了自己的手寫稿。
一個多月后,他收到了萌芽編輯部的信息,他的作品被刊發在了雜志上。他成功進入復賽,被邀請去上海參加決賽。當坐在硬皮火車里,他覺得自己離作家夢又更近了一些。
等到決賽結束揭曉名單,出乎意料,他居然是一等獎。一等獎啊,那是什么概念?他心花怒放,當時他深信不疑自己就可以像韓寒、郭敬明、張悅然那樣了。
后來的事情你大概也能猜得到,新概念作文大賽其實早兩年開始已然式微了,僅僅只是用來拓寬高考作文寫作的方向,每年有幾十位一等獎,而韓寒卻再也沒有出過一位。
但是他自己不死心。他本來從鄉鎮中學考到市重點中學,全科學習的天賦不錯,自此之后卻把其他科目都荒廢了,高中畢業勉強上了個三流的大學。
三流大學沒有他想要的學科,可選的學科他自然也學得不上心,磕磕絆絆地完成了大學學業后,一頭扎進了北漂的人群里,從事過十幾種工作。每當工作不如意的時候,他就以為寫作是自己的退路。至今依然蝸居在北京的一間陳舊的四合院單間里。
十幾年里,他的確也寫了不少字,小說、詩歌和散文,偶爾發表兩篇幾百字的豆腐塊文章,散落在各大報紙的副刊里。
這些文字我大部分都看過,也拿著其中一些文稿找過幾個交好的書商朋友,得到的答案一般無二:文字可以,沒有特點。出版可以,必須自費。
言下之意也就是說,他要獲得寫作上的成功,除了努力,其實還差一些天分和機遇。
我把這些書商的評價帶回給他,他先是沉默,然后是試著改變。
《鬼吹燈火》的時候,他試著寫盜墓題材。
《明朝那些事》火的時候,他試著寫歷史題材。
電視劇《宮》火的時候,他試著以電視改編為方向。
……
他的做法變得更功利,目的卻依舊單純,他就是要成為一名作家,或者更直白地說,就是要獲得成功。
很多人,在證明走不通的路前面無法面對失敗,都是因為無法接受失敗后的平凡,無法面對平凡的自己,自然更無法放棄。
03
殺死平凡的自己,已知的是,茅侃侃不是第一個。
可以想見的是,茅侃侃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因為,我們的文化從來教導我們的都是通過奮斗可以走向成功,沒人教過我們如何正視努力奮斗也一無所獲的平凡人生。
我們從小學的是王安石在《傷仲永》里告訴我們“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的道理。
我們稍大點背的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名篇。
當我們猶豫和退縮,人人說的是:“不想當士兵的將軍不是好士兵”。
連對愛人的想象都像電影里紫霞仙子所說:“我的意中人是一位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身披金甲圣衣、駕著七彩祥云來娶我。”
沒有不成功的人,只有不努力的人。沒有平凡的人生,只有你未搏到的人生。于是,我們必須為不凡的人生努力拼搏奮斗。
記得《小明,滾出去!》的搞笑短視頻中,曾看過這樣一集內容:
老師問:同學們,你們的理想是什么?
小紅回答說,長大后要當一名科學家。
老師贊許道:非常好。
小蘭回答說,長大會要成為一個大明星。
老師也贊許道:也不錯。
等到小明回答說:長大后要當一名環衛工人。
老師一指門口:滾出去。
看的人哈哈大笑,捧腹之余卻沒有人意識到,這其實并不是一個笑話。
它折射的是我們被崇尚成功的精英文化所扭曲的價值觀——只有成功了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
成功的是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梁曉聲提到過有一次自己在某所大學演講,問到的來自一個男生的答案,這個男生認為:成功就是有一定的錢,或者有一定的名,或者有一定的權。
這個“一定”的具體數量雖然因人而異,但對成功的定義卻都是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
于是,與之對應的則是,我們把職業分了三六九等,把職業對應的人生染上了不同的色彩。
科學家和大明星無疑是成功的,而環衛工人無疑是失敗的。
不僅是老師,想必,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這樣回答你,你臉色照樣也不會好看。
或許你沒有意識到,但你不能否認的是:從孩子咿呀學語、蹣跚學步開始,你就絞盡腦汁開發孩子們的興趣特長,驚喜于他們某一項天賦,尋找各種輔導班和興趣班,付出極大的心血和財力去培養,你絕對不是想他只不過擁有一個如此平凡的人生。
04
平凡的人生似乎如此無趣,就像知乎上一個答案寫到的那樣:
世界上只有一種平凡,那就是重復自己。每天做同樣的事,說同樣的話,見同樣的人,把一年過成一個月,把一個月過成一天,是一件很驚悚的事。
所以,我們害怕平凡,無法接受平凡,就算過著眼前的茍且,心里想的也是詩和遠方。因為在詩和遠方里,一定有一個光鮮亮麗的自己。眼前茍且的自己,只是懷才不遇,天生我材是必有用的。
然而殘酷的是,事實上,平凡是我們中大多數的起點,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終點。
英國人有一部傳奇的紀錄片叫做《成長系列》(UpSeries),拍攝了一群孩子從7歲一直到56歲(還在繼續拍攝)的人生。該系列紀錄片記錄了孩子們兒時的表現,每隔7年追蹤拍攝拍這些孩子的成長,幾乎捕捉到了他們一生大部分的跌宕和波折。
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受之于天,且為眾人”的真相。
在這里,我們能看到:大多數時候,苦難就是苦難,它到底會不會是磨練取決于提到它的人是不是成功。
在這里,我們最后發現,成為將軍的只有一個,更多的人只能安安心心當好一個士兵,執行好每一個命令,站好每一班崗。
在這里,我們也看到紫霞仙子最終都沒有等到她的孫悟空,牽起她手的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男人,而后就是幾十年的柴米油鹽。
無法否認,關于我們,如果進行更臉譜化一點的描述,那就是一個詞——“蕓蕓眾生”。
蕓蕓眾生,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正如日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有這樣一幕:
——歷盡生活滄桑的松子安靜的坐在夕陽里,遙望遠方,惆悵的說:“誰小時候不覺得自己將是金燦燦的一生呢。”
所以,長大后,小明固然真的在從事著與環衛工人一般無二的工作,而小紅和小蘭們的理想卻也多半沒有實現。
只是小明可以心安理得,小紅和小蘭們卻多半還要繼續經歷著掙扎、彷徨、奮斗、失敗和抑郁,甚至最終也未必抵達“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境界。
05
別被關于成功的勵志故事沖昏了頭腦。
很多人都相信勤能補拙的故事,覺得自己失敗是因為不夠努力。
就像我們總是聽見很多人會懊悔地說,假如再努力一點……
是真的不夠努力嗎?其實不是,你其實已經夠努力了。
只是,你可能確實是一塊金子,可是那又有什么關系?這個世界已經如此閃閃發亮,熠熠生輝,就算你一直被埋著又有什么關系呢?沒有人在意是不是要把你挖掘出來。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努力的人,只是即使再努力一點,大部分人離想要的成功依然還會是咫尺天涯。
在平凡人生和成功人生之間,永遠有一條溝,那就是失敗,那是一條鴻溝。
踏過去的人似乎輕而易舉,掉下去的人卻也萬劫不復。
只是,踏過去難,意識到自己其實會掉下去更難,只有躺在鴻溝深處的泥淖里是最簡單的。
就像漫畫《火影忍者》中的小李。阿凱說小李是一個“努力的天才”,但在中忍考試時佐助一個月的修行就掌握了小李長期拼命修煉的體術。小李一直藏著絕技想要打敗同樣是天才的寧次,卻在和我愛羅的對戰中差點殘廢——而寧次呢,在忍者大戰中輕描淡寫地就喪了命——在世界的劇本里,你不是主角,最終也不過是凡人。
饒恕自己,是鮮花就努力綻放,是綠葉就認真陪襯,不一定非要長成參天大樹。正確認識你自己,與平凡的自己和平相處。
饒恕平凡的自己,不是放棄為不平凡的人生而努力,恰恰是為了當每一次努力的掙扎都毫無收獲時也能坦然平和地面對生活。
因為,即使是平凡,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
就像樸樹在《平凡之路》中這樣唱道: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擁有著一切
轉眼都飄散如煙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所以,別以為你曾經經歷過什么,平凡才是我們能擁有的全部人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