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到過年,心里總有一股莫名的恐懼感。
新年本應該是一個讓人感到溫暖的節日,張燈結彩,闔家團圓,紅紅火火,慶祝一年的結束,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充滿希冀和憧憬。
在外奔波了一年的人,提前一兩個月就開始搶回家的火車票動車票,年前幾天,迎著擁堵的車流,提著大包小包,奔波十幾個小時回到家,看到昏暗的燈光下,爸媽早已準備好的熱騰騰的飯菜,那一刻心是暖的,還是家里好。
吃飽喝足,洗個熱水澡,躺在充滿陽光味道的被窩里,似乎這一年的疲憊都得到了安撫。
可口的飯菜、噓寒問暖的關心、陽光味道的被窩、卸下防備的身心,重整旗鼓,整裝待發,這才是新年本該有的樣子啊。
可是任何看似美滿的場景背后都蘊藏著許多猝不及防。比如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種“關心”,讓本來困頓不安的心更加焦躁。
☘
大學時——
大人:你讀什么專業?
我:通信工程
大人:哦,通訊工程啊,是搞通訊的嗎?
(是信不是訊啊,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啊)
我:額……恩……不全是。
大人:這專業以后是干什么的?
我:可以去三大運管商或者乙方當技術
(好吧,其實我自己也不太懂)。
大人:能說具體點么?我沒怎么讀過書,聽不懂啊。
我:額……可能是與網絡和電話有關的
(我也不知道準不準確,但是每次這么說,他們貌似就懂了)。
☘
畢業后——
大人:畢業了在做什么工作呢?
我:新媒體。
大人:新媒體是做什么的?
我:就是在公眾號上發發文章什么的,公眾號知道吧?
大人:不知道,工資高嗎?
我:一個月幾千塊,夠自己花。
大人:哦,有男朋友了嗎?
我:沒有。
大人:這么大了,該找個男朋友了,差不多就可以結婚了。
我:還早,我不要那么快。
大人:不早了,我像你那么大,孩子都兩歲了。你們這些讀書人就是要求高。
我:額……不是……
大人:我看那王阿姨家的兒子就不錯,改天讓他上你家,你可以試著相處下。
我:額……
☘
其實這些大人真正關心你讀什么專業、做什么工作、有沒有對象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出于好奇或者八卦或者想找個話題罷了。
別人看到的只是你表面的光鮮,卻不知道你背后的辛酸,用自己有限的視野來揣測你的人生。
應付這些問題,有時候真的很心累。往往問你這些問題的不止一個人,每個人你都要解釋,有些問題可能自己都沒有答案,還要試圖讓對方明白。
有時候,我恨不得待在房間一整天不見人,可是爸媽又會念你太宅。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原來哪里都不能久留。
☘
我們老家還有個習俗是,新年要去七大姑八大姨家串門,而這卻是我最害怕的。
因為每次去別人家,路程的奔波不說,更多的是在酒桌上的不知所措,不擅長說好話,也不會喝酒,只能坐在一邊看著別人推杯換盞、談天說地,而我只是個磕著瓜子有點打瞌睡的旁觀者。
而應對絡繹不絕到家的客人,有些甚至都叫不出名字,還是會被叫到酒桌前喝幾杯酒、回答幾個問題。很多時候,你是無法拒絕的,因為你是二十幾歲的大人了。
原來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
一桌又一桌的客人、喝光又滿上的酒杯、推倒又砌上的麻將,有人酩酊大醉、有人嬉皮笑臉、有人吹天侃地、有人贏得盆滿缽滿、有人輸得一塌糊涂,人來人往,喧鬧過后,這個年算是過完了。
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回頭看,這個年除了喧囂,什么都沒留下。
原來新年并沒有想象中可愛。
☘
記得小時候,新年是一年中最期待的節日,還有好多天就開始盼望,似乎新年是一個設定了時間才能開啟的寶盒,里面藏著你喜歡的新衣服、零食、紅包、玩具、煙火等一切你平時求之不得的東西。
那時候,除夕下午,媽媽就開始燒水給我們洗澡換掉之前臟兮兮的衣服,穿上新衣服的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向別的小伙伴炫耀,比比誰的衣服更漂亮。
去鄰居家,阿姨還會在我們新衣服口袋里塞滿糖果,迫不及待的吃一顆,從嘴里甜到心里。
吃完年夜飯,爸爸會給我們每人發一個紅包,然后拿出早已買好的煙花給我們,煙花呲呲的綻放著,映照著我們紅撲撲比煙花還燦爛的笑臉。
沒有人會問你的工作、你的薪水、你有沒有對象,最多就問問你期末考考了多少分。也不必故作鎮定的嬉皮笑臉應對一波又一波的人。
那幾天,我們盡情的吃著糖果、玩著煙火,不用擔心家長的打罵,因為過年打罵人是不吉利的,大人們比我們還清楚。
在嬉戲打鬧中,萬分不舍的告別新年,又開始期待下一個新年快點到來。
☘
可是長大后,新年不再像寶盒了,更像是一個黑洞,不斷吞噬我們的心情,消耗我們的心力。
究竟是我們變了,還是新年變了?或許都變了。
新年不再是以前那個樸素的樣子,一些傳統的習俗都開始被摒棄了,附加了許多節日之外的東西,人心不古,或好或壞,難以言說。只是走得太遠,不要忘了為什么出發。
時光漸漸帶走了我們的童真,我們的快樂不再是幾顆糖果、一套新衣服、一盒煙火能換來的,我們看過更大的世界,體驗過更多的東西,快樂的閾值也變得越來越大,需要更多新鮮的事物才能滿足。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上肩負的壓力和責任越來越多,別人對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你必須承擔這個年齡該承擔的東西,也許你短期學不會,沒有人天生就會,但總要邊走邊學。
END.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