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這兩天在統計讀者留言時,發現20多歲的女孩們給我提問最多最頻,她們的問題七成以上是與迷茫掛鉤。
有暫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先讀研究生的,有進入大公司卻擔心能不能過試用期的,有做著穩定工作覺得沒挑戰的,也有做著挑戰工作覺得不穩定的。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女孩說,她買不起好用的化妝品,買不起好看的衣服包包,去不了想去的地方旅游,搞不定業務上的復雜困局,看不清身邊的感情真偽。20出頭的自己又窮又迷茫又焦慮又沒經驗,很擔心30歲會不會好起來。
看完她那篇幅很長的留言,我心里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我回復她:30歲會不會好起來,關鍵在于咱們20多歲時的夢想和生活方式。
2
上個月,我看到大學室友小Y的朋友圈:祝自己30歲快樂,九宮格的配圖依次是這9年來每年的照片,一眾同學紛紛在她的評論里致青春。看著照片里一年比一年明媚從容的小Y,真難想象她大一進校時眸子里的黯淡。
她那時說話有些結巴,激動起來更是把話說成斷線的珠子;皮膚很黑,居然也沒讓自己顯瘦一點;家里攢錢給她哥買房,她的生活費捉襟見肘;專業被調劑過,她本身對生物興趣不大。
她知道自己的處境和劣勢,所以特別努力。聽說朗讀對口吃有益,就經常深呼吸幾次后開始朗讀;聽說物流熱門,就報名考證;聽說英語過六級有就業優勢,就猛做真題。
平時緊繃的她,在看漫畫時最投入忘我,我們常夸她畫畫有天賦。在我們近乎無恥的鼓勵下,小Y開始畫寢室日記,給我們6個人每人設計了卡通形象,用九宮漫畫記錄下我們寢室的趣事和口誤。后來,她還去圖書館借來教程,自己研究PS和FLASH,高分過了計算機三級考試。
畢業后,小Y去一家公司當了兩年的儲備干部,工作間隙也一直抽時間學課程、練畫功。后來,她回老家省會,轉行做了自己喜歡的動漫。
這幾年看她的活力朋友圈,聽她給我發的流暢語音,圖文聲色之間,覺得她的狀態越來越好。我真心感慨:30歲,是對20多歲夢想和努力的一次小型驗收。
3
我以前采訪過的萌姐,是一個品牌的創始人。她30歲前的履歷,開掛得讓人驚艷:北京奧運會火炬手,《非你莫屬》特邀嘉賓,參加過APEC、達沃斯、博鰲論壇,做公益、出書、演講也沒閑著。
她朋友圈里時常出沒著很多我得在電視上才能見到的大人物,她一下要拍第6本新書的封面,一下領到了獎狀,一下錄完音頻,一下曬出公開課的筆記。
關鍵是,在各種合影和視頻中,眼神放光、身形高挑、白皙知性的萌姐,長得還真是好看又耐看。我羨慕嫉妒恨了一分鐘之后,好奇她究竟對以前的日子動過什么手腳。
我問萌姐怎么拿到英語演講全國冠軍的,她說:感謝自己定下的“1000天小樹林計劃”,每天早上5點起床去學校小樹林,大聲朗讀3到5小時英語,無視旁人的側目和笑話,整整堅持了1000天。
她極力給我推薦跑步:跑步真能增強免疫力,以前我是個動不動就感冒的大病號,后來常去400米環形跑道上圈數遞增地練跑步,現在就算周圍一票人感冒流鼻涕,我都不帶被傳染的。
她很關注每天的時間都去哪了:我會記錄自己每天干了什么、每周干了什么,統計數據是自我評估的依據。每年的大年三十都會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斷地復盤和評估。
她說任何狀態都要專注:我工作時切換成工作狀態,屏蔽掉其他雜事;在家陪父母時,幾天都不刷手機。
經過一番探聽,以前我知其牛,現在我知其所以牛。她20多歲時的那些堅持、死磕、自律、專注和時間管理達到量變級別后,30歲迎來質變就是件順理成章的事。
4
20多歲,你有怎樣的生活方式,30多歲,你就會有怎樣的打開方式。
30多歲臉上膠原蛋白沒減少、身上代謝速率沒變慢的人,20多歲時多半飲食正常,作息規律,有運動習慣,會調節心情。
30多歲在職場上難以或缺的人,20多歲時也曾受過委屈,躲在樓道擦干眼淚回到電腦前,在原先的基礎上,又新增兩個備選方案。
30多歲談吐有料、文章有貨、為人有趣的人,20多歲時經常看書、旅行、思考,把見識和能力都結結實實地長在自己身上。
你的皮囊里,有你的生活習慣;你的能力里,有你的試錯所得;你的人格里,有你的認知積淀。
人與人的目標和軌跡各有不同,但我喜歡的30歲打開方式是這樣的:從20多歲起,邊見眾生,邊見自己,不斷新陳代謝,不斷“野蠻生長”。
所有光芒,需要時間才能被看到。年齡沒有比較級和最高級,只有順承關系。你20多歲時的生活方式,決定了30歲的打開方式。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