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金夫,文名張金華,男,漢族,1980年4月生,山東臨沂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吉林省優秀志愿者,長春新文化報公益宣傳員。
街頭畫像二十春,只為圓一個少年時的夢——作家賈慶軍的繪畫之路
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的文學藝術界,賈慶軍先生是不可或缺的知名人士。賈慶軍在小說、散文、詩歌、詩詞、繪畫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堪稱多面手。多年來,賈慶軍在延邊日報、敦化時訊報、敦化市大德創客報以及中國作家網等媒體發表文學作品多篇首。2017年5月20日,賈慶軍的作品《秋水》在由《閑泉侃文》閃小說平臺主辦的中國第二屆小金鳳凰杯(臨屏)閃小說大賽中榮獲快筆獎。由于文學創作成績突出賈慶軍榮獲過敦化市詩詞學會2016年度創作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
我在敦化市詩詞學會2017年會上和賈慶軍相見后,感到我們就像鄰家大哥、鄰家小弟那般“熟悉”,立刻交換了微信號。回到家中有了網絡后,我迫不及待地申請加微信。賈慶軍看到我的申請后,第一時間同意我的申請。從此,我們成為微信好友。在微信里,賈慶軍叫做“早春二月”,我叫做“詩舟遠航”。在我的微信號上,可以看見我的詩詞,如《為新文化報端午節龍舟大賽作》:“丁酉逢端午,春城擂戰鼓。催帆旦與生,翁媼忙揚櫓。舵手朝前看,艄公風逆舞。紅旗終點揮,萬眾弄潮睹”。在賈慶軍的微信號上,可以看見他的詩詞,如《憶琴娥-初春歸》:“初春歸,柳梢梅蕊鎖窗扉。鎖窗扉,碧云籠霧,日上云追。暗光梳雨心盈虧,風華雪月愁深閨。愁深閨,小桃香艷,難抑心悲”。再如《翻香令-踏春》:“閑看歸燕憩枝頭,嫩黃碧綠玉枝柔。蒼天近,歌聲遠。步履輕,側耳有嘰啾。紙鳶爭相賽飛鷗,一城歡趣自風流。踏青去,盤桓久。趁東風,銜夢畫中游。”我們經常到對方的微信號上溜達,有時候還互相“點贊”。
近日,在春暖花開的敦化市北山公園,在一群游人中,賈慶軍正在為一名游人畫像。我看到,兩個折疊小木凳加上一個工具箱、鉛筆、美術紙就組成了街頭畫師賈慶軍的畫攤。只見賈慶軍聚氣凝神筆走游龍。不一會兒工夫,一張逼真的素描畫像便展現在人們眼前。趁著賈慶軍稍事休息的空當,我急忙湊到他面前,和他交談幾句。賈慶軍告訴我:“不管在哪里,只要能畫畫,就是我人生的最大的快樂!”
(一)少年學畫連環畫成啟蒙老師
1968年出生于敦化的賈慶軍從小就對繪畫十分喜歡。賈慶軍8歲的時后,父親給他買了不少書,有的是“看圖識字”,有的是“連環畫”,這讓他大開了眼界,同時,他也喜歡上了書中精美的圖畫、書中優美的文字。賈慶軍平時把圖書都整整齊齊放進小箱子里,看的時候,雙手要洗得干干凈凈,然后一頁頁地欣賞。有一次去鄰居家去串門,賈慶軍突然發現在炕上有一本劉繼卣的“連環畫”《水簾洞》,頓時愛不釋手,津津有味欣賞起來。賈慶軍介紹說,“連環畫也就是小人書”《水簾洞》,畫面用多種線描技法融一體,以表現天上金鸞殿的金碧輝煌,人物服飾以長線、密線和細線為主,顯得眾仙雍容華貴。鄰居家見賈慶軍這么喜歡這本書,就打算贈送給他,可是賈慶軍卻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錢換回了這本書。
回到家里后,賈慶軍立刻照著畫面一遍一遍地臨摹,畫錯了改,改了再畫,直到小手磨起了水泡。
賈慶軍癡迷上了小人書上的圖畫,夢想著自己將來有一天也能畫出來像小人書上的畫。在賈慶軍的心里連環畫小人書就是自己的啟蒙老師。
一晃,賈慶軍上小學了,在學校期間,他利用課余時間練習畫畫。家里不寬裕,賈慶軍舍不得買繪畫紙和繪畫筆賈慶軍把寫過字的本子積攢起來,利用背面作畫,甚至地面和墻壁都成了他的畫紙。有一天下午放學,同學們都陸續往外走,可是還有一個同學仍然坐在座位上,拿著鉛筆不停地在測量著什么?端詳著什么?他似乎忘記了時間與空間,眼睛里只有線條和色彩,以及那隱含在物象里的韻律與靈氣。在他眼里,那些靜物是有生命的。這個同學不是別人,就是賈慶軍。原來賈慶軍在畫老師講臺上的一盒粉筆。
多年后,賈慶軍成了敦化市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由于賈慶軍畫工精湛,朋友們都找他幫忙畫畫,朋友都夸贊他畫得漂亮。但是賈慶軍卻覺得自己還應多學習,才能畫得更好。
(三)家庭困難幾次放棄深造機會
賈慶軍14歲的時候就是眾所周知的“小畫家”。老師建議他參加美術學院的考試,繼續深造。可是,全家僅靠父親一人維持生活,根本沒有能力支付他深造的費用。
上中學時為了節省糧食,賈慶軍幾乎天天不吃早飯。中午帶一個大飯盒,裝著饅頭和咸菜,還有一瓶白水,獨自躲在角落里一邊看書一邊吃,從不和大伙一塊吃,有時候大伙會給他用筷子夾上幾塊肉和青菜。
為了不給家里增加負擔,作為長子的賈慶軍放棄了參加高考的機會。賈慶軍高中畢業后就當了一名工人,承擔起了家里的生活重擔。
為了提升畫技,賈慶軍工余來到當時的縣文化館看老師們的素描和油畫學習。
幾年后,賈慶軍的畫技有了顯著提高,他再次想到報考美術學院,由于家庭困難,他只得忍痛割愛,并開始自謀職業掙錢。其間,賈慶軍賣過水果、抬過木頭、抱過板皮……但是,賈慶軍并沒有放棄畫畫。盡管生活坎坷,但是賈慶軍始終沒有被困難所壓倒。考慮再三,賈慶軍決定走上街頭,為人畫像。
20年間,為了追求夢想,也為了摸索出一條致富路,賈慶軍輾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一邊與各地畫師交流,一邊靠畫畫掙錢。讓賈慶軍感到欣慰的是,他創作的油畫和風景畫十分受歡迎。
(四)自謀職業,街頭畫像
賈慶軍告訴我,一開始,敦化人并不認可街頭畫像,都是只看不畫,他的第一單生意是給一位外地人畫像,當時一幅畫只收2元錢。近幾年,街頭畫像開始受到廣大市民的認可,生意好的時候,賈慶軍一天能賺上百元。
賈慶軍說:“畫一幅人物素描像也就20多分鐘時間,而畫一幅彩色的油畫需要幾個小時,畫畫與照片不一樣,用畫筆更能捕捉到人的神韻風采。”
有幾個高一的女學生,每天都來看賈慶軍畫像。她們對色彩、線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賈慶軍告訴她們學畫應該首先重視基礎,不要好高騖遠。基本功必須每天堅持練習,尤其幾何體,它是構成一切形體的基礎。就這樣,她們每天放學后都拿著畫好的作業讓賈慶軍指導。幾年后,她們有的考上了吉林藝術學院,有的考上了東北師范大學美術系。
畫畫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使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具有銳敏的洞察力、具有認真做事的執行力。會讓你在面對困難時能以整體的觀念來觀察全局,從而讓你不困惑。會讓你以審美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遺憾和缺失,從而讓你獲得內心的寧靜,讓你的生活更加輕松、更加瀟灑、更加自在。
青年畫家賈慶軍說:“”希望學習繪畫的青少年兒童朋友們一定要先把基礎打好,就像蓋房子一樣,地基打的越牢,房子就能蓋得越高越結實。此外,繪畫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能和技巧。還應在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欣賞繪畫水平和創造繪畫水平。”
現在,賈慶軍有一個最大的心愿,那就是開辦一個具有民間特色的美術學校,指導那些沒有工作或是生活困難的人們畫畫,讓他們有一門謀生的手藝。
賈慶軍說:“想要實現這個愿望,我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幫助和支持我,也希望和我有相同抱負的朋友加入進來,大家一同開辟一條新的藝術之路。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素有“千年古都百年縣”之稱。所謂“古都”,是指唐代渤海郡國國都。所謂百年縣,是指清政府于1881年設立的“敦化縣”,寓意為“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敦風化俗”。敦化設縣百年后,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985年,敦化撤縣設市。敦化市是具有豐富山水人文景觀的城市。山有六鼎山、老白山、大砬山、哈爾巴嶺、寒蔥嶺。水有小石河、大石河、沙河、黃泥河、牡丹江、雁鳴湖。人文景觀有正覺寺、凈土寺、天女浴恭處、清始祖發兵誓師處鄂達哩、雁鳴湖。敦化市是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城市。多年來,敦化市涌現出《敦化時訊》報、《野百合》報、《詩詞界》報、《雁鳴湖》雜志等刊物。由于文化氣息的熏陶,敦化市涌現出李廣義、楊曉華、高春陽、高景森、劉德遠、侯麗杰、宋寓珍、韓穎、李淑杰、丹揚、韓憲文、莊吉春、王鳳莊、閆鐵夫、李艷華、王修平、田云、王華、史桂娟、徐東華、孫鴻志、修丹等一大批文學藝術工作者。賈慶軍就是這人才濟濟的“敦化作家群”中的一員。而賈慶軍的繪畫,是他二十年艱苦探索的結果。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