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這個“一萬小時定律”,一直廣為流行,甚至被大眾奉為顛撲不破的真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萬小時只有在“刻意練習”的前提下,才能通往卓越之路。
01
我經常打趣他:
“你看了那么多成功案例,有何經驗之談?”
他非常篤定地說:
“你看看任何一個領域的頂級人物,
都在那一行做了很久很久,才能厚積薄發。”
他認為,所謂天才,沒有什么秘訣,就是靠時間積累。
每次見面,他都拿一堆案例來教育我:
“你看現在搞自媒體寫作的大V,
咪蒙在南方系做了12年編輯,
六神在國社做了9年記者……
什么才能帶給你成長?時間啊!”
他說的這些道理,讓我一點都無力反駁。
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也一直在強調時間和積累的重要性。
賣油翁為什么能從錢孔里倒油?無他,但手熟爾。
愚公為什么堅信能移走大山?因為死而后已,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不過生活常識還是告訴我,天才的誕生,絕不僅僅是時間可以解釋的。
我們每天都在走路,也沒有成為T臺模特啊!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也沒有練出一副好口才啊!
我們很多人工作一輩子,也沒有成為行業專家啊!
人是時間的函數,但時間只是天才的自變量之一。
并不是時間的簡單堆砌與疊加,就可以通往卓越之路。
對于天才而言,時間是必要條件,而絕非充分條件。
02
王羲之是東晉大書法家,
兒子王獻之問他:
“我的字再寫上三五年,也足夠好了吧?”
王羲之指著院里大水缸說:
“等你把十八缸水練完,寫字才有點骨架子。”
王獻之倔勁兒上來了,一寫就是五年。
王羲之看到他寫的“大”字,嫌上緊下松,
于是加了一點,變成“太”字,然后走了。
王獻之拿去給母親看,母親嘆口氣說:
“我兒寫字兩千日,只有一點像羲之。”
我們很多人,也和王獻之初學書法時一樣。
我認識一位業余鋼琴愛好者,
10歲開始上鋼琴課,可十年過去了,
還在以同樣的方式彈奏同樣的曲子,
雖積累了一萬個小時,也還是十年前樣子。
同樣的道理,一位有著30年教齡的老師,
如果不善學習,也不會比年輕時長進多少。
心理學家艾利克森解釋這一現象時認為:
有一種錯誤思想——如果你足夠長時間地做某件事情,一定會更擅長。
事實上,如果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去做某件事情,
不但不會進步,還會緩慢地下滑。
03
咪蒙寫過一篇《做你喜歡的工作,還是世俗意義上的好工作?》,
當時流行學經濟,可咪蒙填的志愿全是中文系。
因為熱愛,咪蒙5個月寫了20多萬字稿子。
如今,她成了“宇宙第一網紅”。
很多網友問她,如何才能賺更多的錢?
她給出的答案是:
不要去考慮哪個專業就業率更高,
也不用考慮哪個行業前景好,
更不用考慮哪個崗位賺錢多。
你只需要考慮一件事,你喜歡做什么?
六神磊磊接受采訪時,也強調了興趣的重要性。
他認為,他做自媒體,幾乎具備了一切不可能成功的因素。
公眾號名字太長,聊金庸很“不時興”,受眾又很有限,等等。
然而,幽默的文風、犀利的吐槽、深刻的見解,讓他迅速爆紅。
榮格說,做什么事能讓時間過得飛快并讓你快樂,這個答案就是你在塵世的追求。
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區域之間封閉、割據的界限已經被打破。
大家看到的,都是每個垂直細分領域最優秀、最杰出的那群人。
一個平庸的金融白領,跟一個專業的理發師相比,斷然不會更好。
在自己擅長的方面用力,一萬個小時的效用會愈加放大,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事半功倍”。
如何從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努力把事情做到極致,成功就會水到渠成。
揚長避短,而非揚長補短,才是更聰明的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04
股神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員弗林特,
向他請教職業生涯的成功之道。
然后再讓他圈出最重要的5個。
巴菲特問:“現在你知道該怎么做了嗎?”
弗林特說:“知道了,我先努力實現這5個目標。剩下的20個,等有閑時再去做,再慢慢逐一完成。”
沒想到巴菲特說:“你錯了。那20個目標,不是你慢慢去完成的事,而是應該竭力避免的事。你應該像躲避瘟神一樣躲避它們。”
躲避目標?
這對很多人而言,還是第一次聽說。
事實上,巴菲特本人就是這樣做的。
除了關注商業活動外,他對其他一切——
如藝術、科學、筑等,全都充耳不聞。
他能成為史上最偉大的投資家,專注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要知道,一萬個小時,平均花在5個目標上,
每個目標只有兩千小時積累,效果會大打折扣。
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言:“真正成功的人幾乎對所有的事情都是說不的。”
對于每個人來說,
時間、精力、資源都是非常有限的。
全面發展,等于全面平庸。
如何從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懂得取舍,學會專注。
認準目標后,全身心投入。
05
1968年,美軍在越南戰場戰斗力持續下滑:
擊落9架越南戰機,自己卻損失了10架。
美國海軍開始意識到問題嚴重性,
他們立即采取措施——建立王牌訓練計劃。
挑選優秀飛行員,擔任教官,組成“紅軍”。
將其他接受培訓的學員編為“藍軍”,專業水平僅次于教官。
一開始,“藍軍”幾乎被秒殺。
因為紅軍訓練過學員,實戰經驗非常豐富。
戰斗結束后,教官會毫不留情地拷問:
“你犯了哪些錯誤?”
“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第二天,藍軍帶著教訓,又投入戰斗。
時間一長,學員不等教官發問,自己便會反思:
“這一場戰斗為什么會輸?”
“為什么當時沒有及時采取行動?”
經過兩年訓練,藍軍作戰水平大幅提升。
從1970年開始,美軍飛行員勝率達到了讓人不可思議的水平——每損失一架戰機,可以擊落12.5架越南戰機。
如何從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不論你想做成什么事情,都必須要有來自他人或自身的反饋。
要準確辨別自己的不足,并針對性地改進和提高。
依照focus(聚焦)、feedback(反饋)、fix(修正)的3F步驟,成長將更為迅速而有效。
06
2016年底,我從體制內辭職了。
并不是覺得哪里不好,恰恰相反,這是一份大多數人看起來還不錯的職業:
工作穩定,待遇不差,養老有保障。
唯一的不好,就是太舒適了。
那時,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寫材料。
寫材料一般遵循不成文的套路:
甲乙丙丁,開中藥鋪。
很多工作,都是周而復始地做。
很多材料,都是周而復始地寫。
寫這些材料,不需要花費太大的力氣。
比如寫年終總結,改個年份就行。
可做這種舒適工作,有個致命問題——缺乏成長性。
工作五年,我發現自己除了會寫些八股文外,專業知識都忘干凈了。
我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
并非工作時間越長,技能就會越進步越專業。
一旦人的表現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動化,
那么即使再多干數年,也不會有明顯進步。
原因在于,在舒適區待得太久了。
艾利克森認為:
一個人遇到的挑戰越大,大腦的變化就越大,學習也越高效。
但是過分逼迫自己,可能導致倦怠。
因此,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不太遠的挑戰,能使大腦的改變最為迅速。
如何從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迎接和挑戰未知的事物。
抓住處于舒適區之外,卻離得并不太遠的“甜蜜點”,
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將產生質變的飛躍。
07
他教導我們,做事要有這樣的態度:
把每件事當成第一件事來做,當成最后一件事來做,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做。
聽起來,非常有道理。
那個時候,我還是一名熱血公務員。
領導的話,當然要不折不扣去執行。
于是,我開始專注于“細節”——
文稿里有一個標點符號不對?不行,太不專業了,重來。
第二段標題忘了加粗?不行,太不美觀了,重來。
我把大量精力,放在這些細枝末節上,
結果發現,自己的格局越來越小了。
除了在細節上吹毛求疵,我發現自己并沒有什么長進。
當然,我并不是反對認真做事的態度。
只是想說明,以有限的精力,力求所有事情精益求精,最后的結果就是——身體被掏空。
就像莊子說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人生80%的成就,往往由20%的關鍵時刻決定的。
高考,決定了我們讀什么樣的大學。
就業,決定了我們從事什么樣的工作。
結婚,決定了我們跟什么樣的人相處一輩子。
而生活中的大部分時候,
今天吃土豆還是番茄,
明天穿裙子還是大衣,
往往跟人生的進階沒有半毛錢關系。
如何從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知道自己的需要,
并致力于將自己的精力、財力、時間等資源,
集中于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上。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才是做人的格局。
8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一項實驗。
對小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他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名單交給老師,
并叮囑他們保密,以免影響實驗正確性。
8個月后,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較大進步。
而事實上,名單上的學生并沒有經過測試,而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羅森塔爾說的,不過是一個“權威性謊言”。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因為人們的行為發生,通常會朝著與期望趨于一致的方向變化。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我們總是不希望,讓欣賞自己的人失望。
相反,如果一件事讓人感到沮喪,就會弱化動力。
“你那么胖,怎么可能練出馬甲線?”
“我胖,管你屁事,吃你家五花肉了?”
技能與心理表征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循環:
你的技能越嫻熟,創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
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磨煉技能。
反之亦然。
如何從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創建良好的心理表征,
通過他人或自己,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形成技能與心理表征的良性循環。
09
我有一朋友,白手起家,打拼七年,
現在的積蓄,夠在北京買幾套房子了。
我發現,他幾乎滿足通往卓越的所有條件。
第一,他很早就確立了自己的興趣,并且死磕到底。
他讀初中時看了港劇《大時代》,
畢業后他毫不猶豫地選了金融業。
雖然月薪才2400元,但他從不計較。
他認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本身就是工作給予的最大回報。
第二,他的勤奮刻苦超乎尋常。
他基本每天工作到晚上11點以后,
連接待外地同學見面,都是在辦公室。
有一次跟我聊得很晚,本以為要休息了,
沒想到凌晨兩點時,他又發了一個鏈接給我。
第三,他的專注程度令人發指。
他幾乎從不做跟工作無關的事情。
不看花邊新聞,不買豪車好表,
沒有特殊嗜好,生活簡單。
他所有精力,都放在對投資規律的研究上。
第四,他非常善于自我反饋和修正。
2008年大熊市,他和很多人一樣,被腰斬三次。
但其他人罵娘時,他卻在反思。
2015年,他精準預測到牛市的結束,成功逃頂。
第五,他敢于走出舒適區,不斷嘗試新的挑戰。
當管理千萬級資產時,他把目標定在億元級別。
當量化分析取得成果時,他又開始琢磨新的投研體系。
第六,他從不在細枝末節上浪費精力。
我每次見他時,他都是同樣的標配:
一件襯衣,一條牛仔褲,一雙運動鞋,一個雙肩包。
這幾年,他管理的資產翻了兩千倍,但生活依然簡單。
第七,心理表征越來越良好,技能越來越嫻熟。
正因為他的專業素養,獲得了廣泛贊譽,
他從一個人的事業,變成了一群人的事業。
心理表征和技能,螺旋式交替上升,朝著更專業的方向進化。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地詮釋了“天才是怎樣煉成的”。
如何從平凡通往卓越之路?
總結來說就是:
我們要在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保持專注,持續發力,
不斷挑戰,不斷修正,形成正向的反饋機制,并久久為功。
進化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需要堅苦卓絕的刻意練習。
我們與天才之間,差的不僅僅是一萬個小時。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