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讀過韓愈的《馬說》一文,大意是這樣的:有伯樂,才會有千里馬。如果沒有伯樂的話,本來資質很好的千里馬,就會淪為常馬,死了也沒人知道它是能日行千里的馬。
也許大家都因之而相信,一定要有伯樂出現,看出自己的潛能,并且盡力栽培,自己的天賦才能夠發揚光大。很多未獲成功的人,也常常認為自己本是懷才不遇的千里馬,只是時運不濟,沒遇上伯樂,害得自己的天才被埋沒了。
伯樂對于一個人的成功,無疑是有一些作用的。但每位伯樂所扮演的都不是“一路扶持、始終相依”的角色,他或許陪過成功者一段,但終須放手,最重要的障礙還是由成功者自己跨越的。
人生遇到伯樂,固然有助于成功;而伯樂可遇不可求,不遇伯樂,我們就注定是失敗者嗎?
不久前,有位記者問曾獲得世界冠軍的羽毛球選手熊國寶:“你能贏得世界冠軍,最感謝哪個教練的栽培?”木訥的他想了想,坦誠地說:“如果真要感謝的話,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
原來他入選國家隊時,只是“綠葉”的角色。教練選了他,并不是要栽培他,而是要他當陪練。他沒有埋怨,也沒有懈怠,他賞識自己的球技,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成功。那些年,為了增強體能,零下十幾度的冬天,他依然早上5點去晨跑。
那一年他墊檔參加世界大賽,大家都認為他是去當“犧牲打”的,沒有人在意他會不會打贏。沒想到他竟然勢如破竹地一路贏了下去,甚至贏了教練心中最有希望奪冠的隊友,得了世界冠軍,一戰成名。
沒有教練賞識自己,他自己賞識自己;沒有教練栽培自己,他自己栽培自己。當機遇垂青時,他抓住了機遇,獲得了成功。如果他當初糾結于“綠葉”的角色,埋怨教練“有眼無珠”,自我放逐,那么,當機遇降臨時,他定會措手不及,最終當個“犧牲打”罷了。
沒有任何一個成功者是需要諸葛老師費盡心力來扶持的阿斗。成功的人其實都是自己的伯樂。如果成功者是千里馬的話,那根要自己跑快一點的鞭子,99%是握在自己手中的,方向也是自己操縱的。在人生道路上,若不遇伯樂,我們要勇于當自己的“伯樂”。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