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兩個學生,同一個專業,同一個班,一個學生每節課都上,一個學生每節課都不上,你猜哪個學生掛科率高?
你一定猜錯,因為,他們兩個掛科率一樣。
是不是覺得很奇怪,連我在內,所有的人都覺得很奇怪。那個每天都坐在課堂上的,不會拉下每一節課的學生,為什么掛科率跟那個天天逃課的家伙一樣高,答案很簡單,因為這兩個學生,都不能算是好學生。
我細細地觀察過這位每天都來上課的孩子,雖然他每節課都來,但不過是坐在后排打瞌睡,時不時地拿出手機上上網點點贊,并沒有真正的做筆記然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狀態,和不在課堂上,又能有什么區別呢。
那么你一定會反對,說這是個例,因為一定有同學每節課都認真地做筆記,他們的學習成績必須就很好。
也未必。
畢竟,大學的教師水平和課堂教學能力層次不齊,不是每節課都應該去上,很多課去上了反倒是浪費時間。我曾經去過一所學校看到一位老師的教課狀況,他在講一門簡稱叫“馬原”的課,有趣的是,他不過是在念書,有時還念錯,下面的學生橫七豎八地做著自己的事情,而他只是念著書,不抬頭。
后來我才知道,這位老師需要評教授,可惜課時不夠,就需要拿學生湊課,所以他并沒有備課,倒霉的恐怕就是這些學生了。與其聽他念書,還不如去買一本《資本論》自己在圖書館讀讀呢,還能跳著看自己感興趣的章節。
所以,大學的課堂上,最聰明的孩子,應該是知道什么課對自己有用,什么課對自己沒用,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些每節課都不逃的孩子,歸根到底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最后,看似每節課都上了,不過造成了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的假象,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控訴著自己怎么這么努力,還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所以,逃該逃的課,去上需要的課,哪怕這門課不是自己學校開的。
很早以前,我被人大的一個朋友拉到了金正昆教授的外交禮儀課堂,金老師講的好,要提前很長時間進課堂占座才能聽到他的課。后來金老師在課堂上調侃,說,我這門課沒有選這么多人啊,怎么這么多學生,還有站著聽的。后來他一統計,校外的學生占了百分之五十。我的邊上就坐著一位校外的學生,他是北師大的,坐了半個小時的車過來聽,我問他你下午沒事兒嗎?他說,他逃了學校的課過來。
我說,為啥逃課啊,不怕被點名啊?
他說,學校那門課對我一點用都沒有,我就逃啦,放心,老師點名的時候,同學會幫我答到的。我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弄到金老師的課表。
他說完笑得很開心,但我一點看不出他是個壞孩子,因為在這個課堂上,他的筆記記得更認真,效率更高。可以想象,如果他在那個課堂上墨守成規的聽著對自己沒用的課,雖然沒有了點名的風險,可是,不過是浪費了一下午時間,這時間,真不如去操場上跑跑步,精神一下自己。
其實清楚地知道什么課該逃什么課不該逃是一種智慧,因為走進社會之后,選擇一直是每一位的難題。兩個工作都不錯,我應該選擇誰;兩個姑娘都很好,我應該跟誰處?可是,大多數人,總是在糾結徘徊中選錯了,或者明明選對了,卻后悔沒有選擇另一個。這世上哪有兩者都兼顧的道理,哪有熊掌魚翅兼得的哲學?選擇了就堅持,放棄了就別后悔!
在課堂上,我無數次告訴學生,大學四年最重要的是學習,是獨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你要知道自己缺什么,要不停地對自己發問,然后朝著目標接近。你要相信,高中的時候老師帶著你走,而上了大學,老師只不過給你指出一條路,告訴你哪邊可以走,甚至老師告訴你的路,走到頭不過是一個丁字路口,向左向右,還是你自己決定。此時此刻,你是否知道自己何去何從。
每次去一個大學巡講簽售,我最喜歡去的就是他們的圖書館和自習室。去的次數多了,我發現了一個事實:真正優秀的學生,不會每節課都聽,相反,他們會經常私下問老師問題,解決自己的疑惑。大多時間,他們都在自習,優秀的學生,一定是自學的高手。
走入工作崗位更是這樣,我遇到過許多找工作的孩子面試詞都是這樣:我雖然什么都不會,但是我可以學。我自己的工作室就曾經招了一個姑娘,可惜的是,她真的什么都不會,她不停地告訴我,這個不會那個不會,一開始大家還有精力教她,后來忙起來都希望她自學,到了最后我們直接讓我們小伙兒干了。
我問她,為什么不能自己在家琢磨一下,自己學學,有時候這都是小事,思考一下不就有了解決方案了嗎?
她理直氣壯地說,我要都自己能學會,為啥還來你這里實習?
這句話答得我啞口無言,因為讓她干的事情,無非是把攝像機裝上架子,買點合適的盒飯,打印兩張字體稍大的臺詞等等瑣碎、簡單的事情。一個人自學能力要有多差,才能不停地讓別人教呢。
工作后,沒有人會像大學老師那樣有義務、無條件地教你做這個做那個,獨立思考的能力、獨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大學四年那些每天都期待老師把所有都講完、講到位,每節課都來傻傻地聽課、從不在安靜中獨立思考的孩子,就吃虧了。因為,他們驚奇地發現,走入社會后,沒有了老師,只剩下了自己。
相反,那些總喜歡自己琢磨事情,總是靠自學一步一步成長的孩子們,畢業后獨立的精神就強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當走入社會這個更大的大學后,在沒有老師的前提下,他們知道自己要什么。發現自己的問題后,獨自地解決一個個的問題,能力就提升得很快。
中國的教育中,把“聽話”二字看得很重,很小的時候,老師甚至把“聽話”對等于“好學生”,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宰相肚里能撐船”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矛盾,你會發現“兔子不吃窩邊草”和“近水樓臺先得月”都被前輩說過,世界上的觀念太多,各有各的理,聽話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