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和憤怒是造福和招禍的一個重要關口。忍是“心字頭上一把刀”,表示如果不忍,就會招來災禍。每個人來到世上后,都會遇到許多不順心、不如意的事,甚至還會碰到被冤枉、被欺負的事,在此關頭是忍還是怒,可能在這短暫的時間內(nèi)就能決定你的禍福。有許多人,為了一些小利益的爭執(zhí)或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而發(fā)生口角之爭,互不相讓,以至大吵大鬧,進而大打出手,結(jié)果往往造成兩敗俱傷。有的為了物質(zhì)利益發(fā)生爭執(zhí),鬧出了人命案子,打死的一方肯定會陰魂不散,而另一方則要“殺人償命”。由此可見,忍是多么的重要。古人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當然忍也有個原則,例如國家的利益受到損失,國家的榮譽受到侮辱,這都不能忍,要挺身而出加以捍衛(wèi)。
說白了,忍讓,實際上就是讓時間、讓事實來表白自己。它能夠擺脫相互之間無原則的糾纏和不必要的爭吵。
忍讓者,忍耐也,謙讓也。一般來說,社交過程中如果產(chǎn)生什么矛盾的話,雙方可能都有責任,但作為當事人,如能主動地“禮讓三分”,多找自己的原因,就能云消霧散,和好如初。
據(jù)說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因地皮發(fā)生了爭執(zhí)。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讓張英出面干預。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寫上一首打油詩勸導張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馬上將墻主動退后三尺;葉家見此,深感慚愧,也把墻讓后三尺。因此,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形成了六尺寬的巷子,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其實,忍讓是一種美德。朋友的誤解,親人的錯怪,流言制造的是非,訛傳導致的輕信……此時惱怒不會春天化雨,生氣無助霧散云消,只有一時的忍讓才能幫助你恢復應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贊美。
但忍讓并不表示懦弱可欺,正相反,它更需具備自信和堅忍的品格。“忍”字,至少有二層意思:其一是堅韌和頑強。晉朝朱伺在《晉書·朱伺傳》中說:“兩敵相對,惟當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這里的忍,正是頑強的精神體現(xiàn)。其二是抑制。宋代愛國詩人陸游,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zhàn)書”的報國壯志,也曾寫下過“忍志常須作座銘”。這種忍耐,不也正凝聚著他們頑強、堅忍的寶貴品格嗎?豈能說他們是懦弱可欺呢?
歌德有一天到公園散步,對面走來了一位曾經(jīng)對他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評的批評家,他站在歌德面前大聲嚷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回答道:“而我正相反!”邊說,邊滿面笑容地讓在一旁,歌德的幽默消除了自己的惱和怒,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從某種意義上講,既為自己擺脫了尷尬難堪的局面,順勢下臺,又顯示出了自己的心胸和氣量。
人生箴言:我們這里講的忍,是一種等待,為圖大業(yè)等待時機成熟,忍之有道。這種忍,不是性格軟弱,忍氣吞聲、含淚度日之舉,而是高明人的一種謀略,是為人處世的上上之策。?
勵志:小不忍則亂大謀 ---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