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亮圓缺轉換,明暗輪回,這是自然規律,不可更移。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生命的旅途充滿崎嶇和坎坷,如果患得患失,就只會被悲觀、絕望窒息心智,這樣的人生之旅如負重登山,將會舉步維艱。我們應該明白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才能有整體之得。
在人生的漫長歲月中,每個人都會面臨無數次的選擇,這些選擇可能會使我們的生活充滿無盡的煩惱和難題,使我們不斷地失去一些我們不想失去的東西,但同樣是這些選擇卻又讓我們在不斷地獲得,我們失去的,也許永遠無法補償,但是我們得到的卻是別人無法體會到的、獨特的人生。因此面對得與失、順與逆、成與敗、榮與辱,要坦然待之,凡事重要的是過程,對結果要順其自然,不必斤斤計較,耿耿于懷。
俗話說“萬事有得必有失”,得與失就像小舟的兩支槳,馬車的兩只輪,得失只在一瞬間。失去春天的蔥綠,卻能夠得到豐碩的金秋;失去青春歲月,卻能使我們走進成熟的人生……失去,本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獲得。
得到與失去是矛盾的雙方,它們是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佛經上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古人也講“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得到與失去、追求與放棄,是現實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我們應該以一種平常、豁達的心態去看待。
生活不可能像我們期待的那樣完美無缺,它有苦有樂,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和控制自己。對于已經失去的,不必斤斤計較,過分追悔,逝者不復來,眼淚和嘆息不會感動上帝,也不會使人生增值,惟一可做的是接受現實,勇敢、樂觀地迎接新的生活。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說有一眼特別靈驗的泉水,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傷殘軍人,一跛一跛地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小鎮居民帶著同情的口吻說:“可憐的人,難道他要向上帝請求再有一條腿嗎?”這句話被傷殘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請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請求他幫助我,教我沒有一條腿后該如何過日子。”
肢體的傷殘使這位軍人經受著苦難,可是苦難并沒有壓垮他,反而使他體味到生命的豐富內涵,他坦然接受了殘酷的現實,并勇敢地去正視它。人的一生之中不論快樂或悲傷,到最后都將成為回憶,何妨以一笑置之的胸懷地去看待人生的起落與得失……
杰米·杜蘭特是一位著名的藝術家,他曾被邀請參加一場慰問第二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的表演,但他告訴邀請單位自己行程很緊,只能做一段獨白,然后必須馬上趕赴另一地方去表演。可是后來他居然表演了30分鐘。安排表演的負責人感到不解,杰米·杜蘭特解釋說:“我本打算離開,可是我可以讓你明白我為何留下,你自己去看看第一排的觀眾吧。”
第一排坐著兩個男人,他們都在戰爭中失去了一只手,一個失去了左手,一個失去了右手,他們可以一起鼓掌。當他們鼓掌時,拍得又開心又響亮。如果不是對生活充滿愛和眷戀,失去一只手的人又怎么可能努力地為小小的精彩而鼓掌呢?他們失去了一只手,但是他們沒有放棄為生命喝彩的勇氣和機會,他們得到的是包括杰米·杜蘭特在內的無數人的尊敬和仰慕。
生命歷程中,如果所得已經夠多,即便是再增加,也不覺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如果所失已經太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獲,便十分快樂。如此說來,得意何嘗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嘗不是得意之始呢?原來得與失在我們心中只有一線之隔,得并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得意,失也并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失意,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統一六國,兼并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間。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