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年少,總是驚喜于生命的歡快與燥動,總是幻想并害怕、擔心著未來。我們會老去而且還會逝去嗎?多么讓人焦心的事啊。
但好在,生活告訴我們,生命就像一條河流那樣,以自己固有的節奏向前奔流,只要我們按著生命的節拍前行,我們就可以不必害怕,不必驚慌。我們終會順利到達彼岸,就像白天迎接黑夜,春夏走向秋冬那么自然,那么平靜……
人生就像是一首詩,只要用心地去感悟就好。
其他一切的思考都是多余的,焦慮就更沒有必要。
來看看林語堂先生如何為我們解讀人生:
“我以為從生物學的觀點看起來,人生幾乎是像一首詩。它有韻律和拍子,也有生長和腐蝕的內在循環。它開始是天真樸實的童年時期,嗣后便是粗拙的青春期,企圖去適應成熟的社會,帶著青年的熱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后來達到一個活動較劇烈的成年時期,由經驗上獲得進步,又由社會及人類天性上獲得更多的經驗;到中年時候,才稍微減輕活動的緊張,性格也圓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一樣,對于人生漸抱一種較寬容、較玩世,同時也較溫和的態度;以后到了老年的時期,內分泌腺減少了它們的活動,假如我們對于老年能有一種真正的哲學觀念,照這種觀念調和我們的生活方式,那么這個時期在我們看來便是和平、穩定、閑逸和滿足的時期;最后生命的火花閃滅,一個人便永遠長眠不醒了。我們應當能夠體驗出這種人生的韻律之美,像欣賞大交響曲那樣地欣賞人生的主旨,欣賞它急緩的旋律,以及最后的決定。”
林語堂先生將人的一生大致分為了四個階段: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個時期人的心理感受和表現都有不同。童年期天真樸實,青年期則有熱情有野心,但亦粗拙、愚憨。待至中年期,則圓熟、寬容、溫和,卻又不免玩世。及至老年,人才開始感到和平、穩定和閑逸滿足,人生至此才不再慌張,不再做作,一切看上去才向歸自然。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