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也有很多勵志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關于英國的勵志故事吧。下面是勵志人生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英國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閱!
英國勵志故事:JK羅琳
她出生在英國格溫特郡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是飛機制造廠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員,母親在一家實驗室做技術員。小時候的她相貌平平,戴一副眼鏡,愛好學習,有點害羞,流著鼻涕,還比較野。她從小喜歡寫作和講故事,6歲就寫了一篇跟兔子有關的故事。妹妹是她講故事的對象。創作的動力和欲望,從此沒有離開過她。那時她夢想將來能成為一個大作家,出名的,令人崇拜的。
長大后,她喜歡上了英國文學,大學主修的是法語。畢業后,她懷著美麗的夢幻只身前往葡萄牙發展,隨即和當地的一名記者墜入情網。無奈的是,這段婚姻來得快也去得快。不久,她便帶著3個月大的女兒回到了英國,犧身于愛丁堡一間寒冷無比的小公寓里。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著微薄的失業救濟金養活自己和女兒。
有一段時間,她瘋狂地寫作,寫自己的遭遇,寫人間百態,寫自己的所見所想,凡是她能想到的,她都寫了。她希望多發表文章,能以此能改善生活,希望自己能像那些成名的作家一樣,隨便寫點文字,大筆稿費就自動送到家了。但現實很殘酷,一年間她僅發表了7篇文章,其中三篇沒有稿費,只給她幾本刊物。
沒有人知道她當時的郁悶,她沒有人知道她的頹廢,她覺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生活實在太窘迫。她原本就是一個愛美的女子,正值青春,她渴望穿時尚華麗的衣服,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每當年幼時那些斑斕芬芳的夢想再次涌現時,她都難過得哭了。
24歲那年,她從曼徹斯特到倫敦旅游,這次行程改變了她的一生。當行駛的火車在一個小站停下時,她看見外面有一個瘦弱、戴著眼鏡的黑發小巫師,一直在穿過車窗對著她微笑。她微笑很可愛,很調皮,一下子抓住了她心,她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什么地方見過這微笑,竟然十分熟悉。于是,她萌生了一個念頭:以這個小巫師創作一部作品。這部作品是虛構的,把自己多彩的夢幻融入進去,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給人展示另一個世界。
接下來,她開始動筆。為了節省家里的暖氣費,她總是呆在小咖啡館里寫作,由于沒錢買紙張,她只有把故事寫在撿來的小紙片上。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10歲小男孩,瘦小的個子,黑色亂蓬蓬的頭發,明亮的綠色眼睛,戴著圓形眼鏡,前額上有一道細長、閃電狀的傷疤……
盡管寫作很辛苦,但她沒有退縮,因為她不甘心領取救濟金,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經歷了傷害和磨難,她也要用自己的雙手吃飯。
小說完成后,她把它寄給了她幾家出版社,但沒有哪一家出版社愿意接受。那時,作為一個單身母親,她的生活極其艱辛,當然沒有錢自費出版了。后來,一個家瀕臨倒閉的小出版社冒險出版了這部小說;再后來,美國一個不入流的小制片人覺得這部小說的故事不錯,便把它搬上了熒幕。
誰也沒有想到,在短的時間后,她的小說長期占據了世界暢銷書榜首的位置,那家小出版社起死回生聲譽大震,以小說拍攝的電影風靡全球,那個不入流的制片人也因此躋身一流的制片人行列。
她叫J·K·羅琳,她的作品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一連出版七部,每部都引起轟動,備受矚目,好評如潮。已被翻譯成63種語言,在全世界的發行量已經超過4億,創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話。
在成功面前,J·K·羅琳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歷過的苦難,成名后,她熱衷于人道主義的慈善活動。20xx年9月,她出任“單親家庭委員會”形象大使,并捐出了50萬英鎊。20xx年3月,她特地為戲劇救濟基金會創作了兩部小說,將所得錢款捐助給了該基金會。20xx年4月,為了紀念她的母親,她又為“多發性硬化癥協會”捐了25萬英鎊。
如今,J·K·羅琳時常出現在各種晚會上,她已不再年輕,在歲月的磨礪中,她的面龐留下了滄桑。可是,透過歲月清晰的刻痕,你會發現,她的目光是那么清澈,她的笑容是那么純真。她長得并不美,可她有孩子般的天真,成就了另一種美。
她說:“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痛苦,敏感、纖細、難堪、害羞、冒失、煎熬,這都是要經歷的過程,它們都是成長所必備的無素。成長是生命最大的犒賞,值得我們去嘗試。”
是的,成長是生命最大的犒賞,在經歷挫折與打擊后,我們才能更加體會到生命的真味,去讓自己的心靈開出一朵芬芳的花!曾經有過黯淡,但雙眸依然閃光;曾經有過雜亂,但一路奔跑成長,這就是人生最好的銘記。
英國勵志故事:英國首相-戈登·布朗
戈登·布朗出生在蘇格蘭一個普通的牧師家庭,從小志向遠大。12歲時,布朗就和哥哥約翰說服工黨,允許兄弟倆在自己創辦的報紙上刊登當時工黨領袖哈羅德·威爾遜的一篇文章。
厄運不期而至。高中快畢業時,布朗遭遇變故。在同教師舉行的一場橄欖球賽中,他被踢中頭部,左眼視網膜脫落。他在醫院待了幾個月,雙眼均纏上繃帶,接受了三次眼部手術,受盡煎熬,最終不得不接受左眼失明的事實。
對于一個風華正茂的有志少年來說,失去一只眼睛,何等殘忍。那段時間,布朗心灰意冷,躲在屋子里不出門,討厭陌生人的蔑視,更憎惡親朋的同情,從朝氣蓬勃變得郁郁寡歡。
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嘗試開導勸慰,卻毫無收效。
恰好,布朗的哥哥約翰從大學回家休假,他千方百計地想幫助弟弟走出低谷。一天,他歡天喜地地回到家,找到布朗,塞給他一把手槍和6發子彈。布朗有些驚奇,小心翼翼地撫摸著手槍,問:這是一把能開火的真槍?約翰拍著弟弟的肩膀說,當然了!我們到戶外進行實彈射擊,玩個痛快!
布朗猶豫了片刻,終于起身和哥哥一起出了門。
來到屋后的小山岡,他們將目標定于20米開外的一棵橄欖樹。約翰率先舉槍,瞇起左眼瞄準,也許是緊張,又不懂技術要領,他連開三槍都沒有命中目標,只好把槍交給布朗。布朗的前兩發子彈都射偏了,有些沮喪。約翰在一旁鼓勵:“別放棄,你還有一次機會!”這一次,布朗屏氣凝神,果然擊中了樹干。
約翰歡呼著抱住弟弟,興奮地說:“剛才我努力瞇緊左眼,很吃力,所以沒有瞄準。你比我有優勢,因為上帝替你蒙上了左眼,你可以心無旁騖,專心瞄準目標!”
約翰假裝無心所說的話,深深打動了布朗。一瞬間,他感覺渾身重新充滿力量。第二天,他又回到了學校學習。
16歲時,布朗獲得了蘇格蘭著名學府愛丁堡大學的獎學金,成為該校當時年齡最小的大學生;24歲時,布朗發表了自己所謂的“蘇格蘭紅皮書”,儼然以英國首相的口氣對蘇格蘭的狀況進行分析。
這位熱心政治的青年,積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難免會樹立一些反對派。他的對手們常常借他的盲眼嘲笑他,攻擊他,但他總記得當年哥哥的鼓勵。在許多次演講中,他激昂而自豪地宣稱:“我的左眼是上帝為我蒙上的,就是希望我能專注于我畢生的事業,專注于我的目標,執著向前!”
眼疾反而加強了布朗奮斗的決心,他迅速在政壇脫穎而出。46歲,他當上了英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財政大臣,如今他接任布萊爾成為英國最新一任首相。
布朗說:“每一個經歷都在塑造你。我只能堅持信念,保持積極。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在逆境中堅持下去,不讓環境擊垮你。”
英國勵志故事:利迪爾
他選擇了體育,想成為體育明星,露天的小體育館里經常出現他矯健的身姿。那時他已22歲,已經獲得了一次次的殊榮。最讓他自豪的是他的100米短跑,他的成績是世界第一,是當時的"飛人"。
在國人的心目中,那一年在巴黎舉行的100米短跑冠軍非他莫屬。可想而知,一個人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績,對他的威望、收入、名氣該有多大的影響,他比任何人都明白,然而卻做出了讓國人震驚和憤怒的決定:取消參賽。是什么讓他決定放棄唾手可得的榮譽?是信仰。因為按照賽程,100米預賽安排在星期日,"明天就是星期日,我要去禮拜,這是我多年的習慣,我決不能改變。"這就是他的全部理由。
輿論的譴責改變不了他的選擇,國人的憤怒改變不了他的選擇,王子親自出面以國家的名義規勸他,仍然改變不了他的選擇,在當時情況下哪怕是殺了他,仍然不能使他動搖。態度如此之堅決,無疑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使他放棄了最擅長的100米比賽,但200米和400米他參加了,并且取得了佳績。200米銅牌,400米金牌,并且打破了男子400米的奧運記錄。后來他說:"如果連信仰都不能堅守,那我將一事無成,更不會在以后的比賽中取得突破。"
他就是英國著名運動員利迪爾。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