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成功的小人物,都有一段奮斗的故事,小人物的奮斗故事你知道有哪些嗎?,以下是勵志人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人物的奮斗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小人物的奮斗故事1:
如果說《帝企鵝日記》是關于鳥的史詩,《遷徙的鳥》是關于飛翔的贊美詩,那么《天賜》就是鳥類世界中的小說《活著》。
在第四屆德國科隆電影節上,中國第一部以鳥為“演員”的電影《天賜》,一舉奪得“最受觀眾喜愛的電影”大獎,成為最耀眼的一匹黑馬,其制作團隊也成了頒獎典禮上最惹人注目的焦點。然而卻沒有人相信這部參加國際電影節并最終贏得大獎的影片竟然出自三位非專業電影科班出身的年輕人之手。
《天賜》講述了一只孤獨的小黑尾鷗與命運抗爭的感人故事。這部關于一只海鷗成長經歷的故事片,畫面唯美、情節曲折、震撼。國際著名紀錄片大師、科隆電影節評委沃爾克·諾瓦克先生對《天賜》給予極高的評價:“用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完成了故事片的創作,這是對電影的貢獻。《天賜》是本屆電影節最棒的電影!”
對!這部最棒的電影正是由他們完成,他們被朋友們稱為三腳架組合,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平均年齡只有36歲,卻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跡。然而影片的背后他們的付出又是巨大的,整整七年,三個人把生命中最年富力強的七年都給了故事中的主角“天賜”,熟悉他們的人說他們“瘋了”。可是在他們心中這不是瘋,是執著、是堅持,因為他們都被“天賜”打動了,從破殼而出,到失去父親、哥哥、母親……一只孤鳥,在海驢島滔天大浪和滾滾驚雷中顫巍巍地成長。生存很殘酷,生命很脆弱,生命很頑強,生命還很美好……這幾乎就是一部生命勇氣和力量的再現。
曾經他們的想法很簡單,自幼喜歡鳥的導演孫憲,每當從電視里看完外國人拍攝的《動物世界》,他總有一點疑惑:中國的“動物世界”在哪里?終于他們發現了一個離威海市60多公里的海驢島,小島離陸地只有幾海里,坐船二十分鐘左右的路程,海島周圍食物充足,是海鳥很好的繁殖地。每年春夏之際這里聚集著近萬只海鷗和白鷺,這里可以說就是中國的動物世界的外景地。也就是從那時起,孫憲有了拍攝一部純野生鳥類紀錄片的靈感。20xx年5月2日。孫憲在這“無糧”“無水”“無電”的“三無”海島上與志同道合的兩位好友,開始了艱苦拍攝與創作,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拍的時間越來越長。計劃也從拍一部紀錄片轉變成一部鳥的電影:沒想到拍攝的過程是如此的驚心動魄:更沒想到影片是如此的成功……
孫憲高中畢業參加工作兩年后,考入曲阜師范大學學了幾年油畫:王建濤當過農民、司機、修理工。后來到濟南廣播電視學院學習兩年攝影。于輝高中畢業后直接跟著孫憲學徒當美工。三人都不是電影科班出身,但身為電影院里的工作人員,放電影多年的經歷,看過的數千部電影是唯一也是最好的營養來源。
拍攝鳥的電影,鳥兒卻不是稱職的演員,從不聽從導演的安排。鳥的故事必須細心去觀察,并用鏡頭語言去表達。這種在原生態下拍攝的片子,拍攝難度不可想象。一個在影片中幾秒鐘的鏡頭,有時需要三個機位拍上半個月的時間。整部片子剪輯完80分鐘,卻拍攝400多個小時,耗了7年的拍攝時間。
拍攝是艱難的,可更困難的是資金的短缺。最初的啟動資金是他們拿出了自己的積蓄。三人先后投入了300多萬元,最困難時連頓熱飯都吃不上。20xx年冬,拍攝幾乎使三個人陷入了絕境。此時三位“草根”電影制作人,拍攝了幾百個小時的素材,但是如何成為一部作品?他們陷入了迷茫。
電影劇作家袁學強在看了他們的素材后,建議拍一部關于鳥的電影。要出一部電影僅僅是第一步,編劇本、做剪輯、配音、配音樂、制作、發行,每一個環節對孫憲和他的團隊來說都是難以逾越的高山。在屢屢碰壁后,從沒有學過電影制作的孫憲平生第一次當起了導演,和同伴們邊摸索邊制作,長達400多個小時的素材每天翻來覆去地看,根據素材,劇本有了,一個小黑尾鷗的成長之路漸漸成型。影片最終定名為《天賜》,有人說《天賜》名字太平凡,但孫憲最終沒有改。因為在拍攝過程中。大家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這種幸運是天賜的:拍攝的黑尾鷗也是天賜:還有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這些都是天賜的。所以“天賜”這個名字最能傳達出他所要表達的主題。
20xx年1月24日。這部電影獲得了國家電影局的攝制許可證,有著影視圈才女美譽的徐靜蕾友情為《天賜》配音,青年歌唱家譚晶為影片演唱了主題曲。20xx年10月13日,國家廣電總局給《天賜》頒發了公映許可證。
至此,被朋友認為是“瘋了”的孫憲帶著他的攝制組在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夢想。7年艱苦的拍攝,并不都是困難和苦澀。長期的拍攝,使他們漸漸走進了鳥的生活。那些感人的畫面,震撼著他們的心靈,給他們帶來無比的快樂!被鳥兒的頑強生命鼓舞著,一下子所有的煩躁都不復存在了。最后撤離海島的時候于輝對孫憲說:“下輩子如果你還要拍鳥,那我就做只鳥,你想怎么拍我就怎么飛……”
影片獲獎的消息傳到國內,讓很多并不看好這部電影的人很吃驚,畢竟這是一個有些遠離社會熱點題材的故事。而拍攝《天賜》的三個人,也絕非藝術家或科學家,他們僅僅是一群普通人,幾個電影院的美工。可是他們做到了。可能越是從普通人身上,我們越能感覺到這股來自內心的力量,尤其是在它被海驢島上的黑尾鷗喚醒后。
關于拍攝片子的初衷,孫憲說:“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出自對鳥類單純的喜愛。七年零距離地融入黑尾鷗的世界,讓我們找回了對生靈應有的尊重和對自然應有的敬畏。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尊嚴,哪怕一草一木都應該尊重,我只是想講述一個關于生命成長的故事,把看到的鳥世界里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20xx年1月21日,《天賜》在全國公映。堅強的小天賜打動了太多人的心。
帶著一個飛翔的夢想,頂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憑著超過常人的毅力。七年磨一劍,一部溫暖生命的電影最終誕生在了三個小人物的手中,創造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跡,他們的故事如同《天賜》一般,同樣讓人感動、讓人敬佩、讓人羨慕、更讓人尊重。只要堅持,小人物同樣也會成就人生大奇跡。
小人物的奮斗故事2:
遠在南美茂密的亞馬孫原始森林里,一滴露水突然掉到正在僻靜一角棲息的小蝴蝶身上,驚得小蝴蝶掠起,振翅振動了空氣,一波波擴散出去競引發北美大陸狂烈的颶風。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蝴蝶效應”。“蝴蝶效應”其實講的也是“小人物效應”,在此我們可以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發生在突尼斯。一個名叫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年輕人,寒窗苦讀十幾年,當拿到大學文憑時,卻成了失業者。為了謀生,26歲的布瓦吉吉在突尼斯中部城市西迪布濟德的街頭擺小攤。豈料,警察幾度干預,最后以“無證經營”為由將其攤位全部沒收,還把布瓦吉吉痛打了一頓。布瓦吉吉前往市政府討說法,卻無人理會。走投無路下,布瓦吉吉提一桶汽油,在市政大樓門前澆油自焚,20xx年1月5日,小青年在憤恨中死去。
死去的布瓦吉吉永遠不會知道有數名失業的大學生模仿他或自焚或爬電桿觸電自殺,更不會知道他自焚后發生在這個城市接二連三的民眾示威,還有數千民眾抬著他的棺材游行悼念。20xx年1月14日,突尼斯爆發了全國性抗議騷亂,總統本·阿里攜家眷倉皇出逃。一個統治了突尼斯20xx年的政權轟然坍塌。
在這個普通青年的遭遇背后,是長期壓抑著的民怨,這才是爆發“蝴蝶效應”的順風環境。本·阿里妻子的家族幾乎控制了全國一半以上的財富,突尼斯推出的“面包契約”民生計劃,居然淪為變相掏干窮人腰包的與民爭利計劃。一旦貧富差距突破了人們的容忍線,國家越富,動蕩的危險系數也就越高。
小青年布瓦吉吉很快就會被人遺忘。此時,另一個小人物在美國被人們一次次提起,她就是小克里斯蒂娜。
小克里斯蒂娜出生在9·11事件發生的那一天,她從小就喜歡聆聽政治家的演講,父母親也經常帶她參加社區活動。
20xx年1月8日下午,亞利桑那州圖森市選區發生一樁令全美國人悲痛的慘劇。一名槍手闖進民主黨女議員布里埃爾·吉福茲為慶祝連任而舉行的選民見面會,對著眾人掃射,結果導致6人死亡、14人受傷,女議員受重傷。死亡名單上,就有克里斯蒂娜。
慘案震動美國。1月10日,全美舉國哀悼,1月12日,總統奧巴馬親赴出事地安撫民眾,在演講中多次提及這位小女孩:“想想看,這個女孩剛體會到民主的含義,剛懂得作為公民的義務,剛看到自己也有可能塑造這個民族的未來……”美國人在思索慘案的根源,追問槍手的犯罪動機。有很多說法,如當地一名警員稱是“政治仇恨”使然,政治家語言極端,民眾情緒容易被煽動;也有人稱與亞利桑那州的“反移民法”有關,該州20xx年曾通過了一部被指稱“違憲”的移民法,授權警察和移民機構更嚴厲地處理非法移民;還有些人試圖把慘案與奧巴馬領導的民主黨政府推動的醫保改革及經濟危機和國力衰退聯系起來。
小克里斯蒂娜的部分器官捐贈給了波士頓一名女孩,克里斯蒂娜下葬那天,圖森市數千名民眾護送靈柩前往教堂,小克里斯蒂娜注定成為美國文化的一個符號,她將被人們牢記在心。
第三個例子則是發生在久遠的過去。
1920xx年6月28日,一個名叫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小青年,因不滿奧匈帝國在其民族恥辱日這一天舉行針對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的軍演,混進人群,對著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開槍。小青年的沖動之舉,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數年戰爭結束后,協約國死亡500萬將士,同盟國陣亡300萬軍人,真是一槍使得世界江山變色、血流成河!
有誰會說小人物不重要?
有誰會說世界只是由大人物們說了算?
小人物的奮斗故事3:
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教授羅伯特?科恩斯的“眨眼雨刷”設計技術被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用陰謀剽竊,為了捍衛自己的發明權,羅伯特?科恩斯決定起訴福特公司。這是一場一個人對一個汽車工業巨頭的訴訟,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相信他能贏,以致當年幫他申請專利的朋友都棄他而去。最后,就連一貫支持他的妻子也為了6個孩子的成長不得不離開他。
在這個過程中,他還遇到了讓人眩暈的誘惑:福特公司做出從40萬美元到100萬再到3000萬美元以私下了結此案的提議!
第一次面臨40萬美元的誘惑時,他的態度非常堅定:“如果讓這些人逍遙法外,我以后還怎么教育我的孩子堅持真理?”
第二次面臨100萬美元的誘惑時,他的回答是:“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 那就是福特公司要在報紙上公開承認他們剽竊了我的發明。”
第三次,是20xx年后,6個孩子都已長大。由于他不懈的堅持,被妻子帶走的孩子從誤解到支持,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他,也不再像當年那樣不顧一切,而是學會了考慮家人的感受。因此,當福特汽車公司派來的律師告訴他,愿意以3000萬美元私了時,他轉身看著正在幫自己整理訴訟材料的孩子們。這時,正值青春期的小女兒帶頭說:“不!爸爸。我們不要!”緊接著,他的大兒子非常堅定地對那個律師說:“請你出去!”
那瞬間,羅伯特?科恩斯由緊張轉為松了一口氣,甚至有一點兒得意。很顯然,他無形中為兒女樹立的堅持真理的榜樣已開花結果。
如果想告倒福特,需要巨額費用,請不起律師的羅伯特?科恩斯只能連續幾年埋首圖書館自學法律,法庭上,則由他自問自答去為自己辯護。
這一次,羅伯特?科恩斯勝利了。他的勝利不僅是個人的,也是一個群體的。那樣的時刻,那樣的以卵擊石的勇氣和自信會讓你無法不肅然起敬。電影中, 法庭外,很多發明專利被侵權的小人物關切地注視著羅伯特一案的進展。他們把他看成自己的代表,羅伯特昂揚的斗志,為捍衛自己、捍衛公平正義而堅持的勇氣,讓所有人欽佩不已。對很多人而言,這個成功的代價太大、太不值得了,從經濟上考慮更是如此。但是,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成功的真正意義,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成功或名譽上的成功,這更是道義和信念的成功,這樣的成功是無價的,它帶給人的不是簡簡單單的成就感,而是做人的尊嚴、價值和意義感。
其實成功沒有懸念,不過就是目標正確+勤奮+頑強+能夠抵御誘惑。對大多數有志成功的人來說,前三項都還是容易做到的,但是,最后一點就不那么容易了。因為,這最后一點往往成為區分小成功與大成功、短期成功與持續成功的標志。
環顧當今許多短期成功者,缺乏的多是抵御誘惑的能力。誘惑之所以難以抵御,原因在于它直抵人性的弱點。而羅伯特?科恩斯的成功就在于他在誘惑面前的執著堅持,從而成就了一個小人物的大成功。
小人物的奮斗故事4:
彼德是成都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原名羅宗華的他,原是四川地道的農村小伙子,半句英語也不會,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沒有“西餐”這個詞兒。然而,短短20xx年間,他居然脫胎換骨變成了另一個人。如今他說得一口流暢的美式英語,名氣已是響當當了。
彼德出生于四川資陽,自小便幫父母干農活。他的父母日夜勞作,卻還是村里的窮戶。由于家里實在擠不出學費,他讀到初一便輟學了。
他很想脫離貧窮的困境,于是努力學習編竹筐。隨著收入的增加,全家人都加入到了編竹筐的陣營里。
“編好的竹筐送去賣,賣光了,便得走一段長長的山路,買竹子來編。”竹子很長,山路很彎,扛著竹子走十分吃力,一不小心便會連人帶竹摔進山溝里,跌得頭破血流。
編竹筐太辛苦了,他不要一輩子當篾匠,于是嘗試與父親溝通,尋找其他的營生。然而,多次溝通換來的卻是毫不理解的打罵。16歲那年,在和父親又一次劇烈爭吵之后,他決定離開農村,到城里去謀生。他向鄰居借了20元當路費,風塵仆仆地來到了成都。
那是1996年。彼德這個土里土氣的小伙子,站在位于成都九眼橋的勞務市場里,滿心憧憬地等人來雇。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一家小餐館洗碗,從早上7點開始把手浸在洗碗水里,一直做到半夜12點才休息。
1997年,他跳槽到一家小西餐館去當廚工,改變他整個人生的關鍵人物出現了,她就是瑪麗。瑪麗是美國人,一連幾天光顧彼德任職的這家西餐館,但卻覺得食物很不地道。她向西餐館老板毛遂自薦,表示可以給廚師和員工進行免費的廚藝培訓。彼德搶先報名,和餐館另外兩位廚師一起每天到瑪麗家學習。
彼德學做的第一道西式點心是蘋果派,他從中得到的最大心得便是:凡事都得認真,絲毫馬虎不得。從原料的選擇到烘焙的溫度,都得小心應付,一招不慎,全盤皆輸。在瑪麗家足足學了3個月,彼德不但掌握了許多烹飪原理和方法,原本一竅不通的英文也大有進步。每次去上課,他總抱著一部厚厚的字典,把菜譜上的英文字一個一個地翻譯出來,猛學苦記,回家后再細細消化。
瑪麗為他不懈的熱忱和刻苦感動了,知道他不是個蜻蜓點水的“過客”,而是準備認真地在烹飪界當個“長駐軍”的,就主動表示愿意資助他繼續學習。在1999年,彼德選擇了一家烹飪專科學校,系統地學習了西餐的烹制技巧。
20xx年,他受聘到一家西餐館擔任廚師,不久后便因工作表現優異而升任主廚。由于廚藝出色,又善于變換花樣,許多人慕名而來,餐館日日客滿。這時,彼德人生的小舟已駛進了一個溫暖的港灣,然而,對于心懷夢想的他來說,真正的挑戰還沒有開始。
20xx年,他的第一個夢想實現了。他拿出全部積蓄,加上朋友的投資,在成都開設了第一家充滿南美風情的西餐館,由瑪麗擔任顧問。彼德把“努力不懈”當做終生遵守的“座右銘”。盡管目前已經擁有4家餐館了,可在成都和北京來回穿梭的彼德,又有了新的夢想,他希望“彼德西餐館”能成為中國的連鎖西餐館。
奮斗,是件很具體的事情。實實在在地去做能做的事,哪怕只是編筐洗碗,走好腳下的這一步,才有往更高處走的可能。
小人物的奮斗故事5:
一組拍攝于四川宜賓市政府門口的照片,在于建嶸的微博上引來網友的上千次轉發——照片顯示,一些上訪人員正在躲避追截。此事繼而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發布照片的人,又在一次給一個中央機關處級干部班的講座上,播放了宜賓市執法者毆打上訪民眾的錄像。學員們均表驚訝,有人言稱,下次遇到宜賓市來跑項目,堅決不給!
這樣一個“上通下達”的人,就是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
湘南 城鄉流浪
爺爺要死了。他是一個裁縫,也算是本地有一點影響力的秀才,家里有很多地。爺爺死的時候,父親還很小,不久,奶奶也死了——父親那時才十幾歲,就成了一個孤兒,沒有人管。
父親就到外面流浪,有一次打架后,他逃到了山里面,碰到了湘南游擊隊,就參加了游擊隊。解放之后,他就算是參加了革命,就做了一個小干部。母親那個時候在團委當保姆,他們結婚之后,父親被調到衡陽,做了一個縣團級干部。
“文革”時,南下干部和地方干部發生摩擦,把地方武裝視為土匪,挖出了我父親的“土匪”歷史,就再沒有給他安排工作,也沒有抓他坐牢,就是把他晾起來。1967年,我母親帶著我和姐姐,下放到了農村。
父親是那樣的身份,村里沒有人愿意讓我們留下。冬天,他們偷走了我們家的棉被,就是為了將我們趕走。母親沒有辦法,就帶我們流落到城里,成了黑戶(指“文革”期間沒有戶口的人),沒有布票、沒有糧票,沒有吃,沒有住的地方,很可憐。
有很長一段時間,母親去糧站免費幫忙打掃衛生,就是為了在掃地的時候搜集米袋里漏出來的米粒。她也會到黑市去買紅薯回來。有些人說某樣東西小時候吃多了,現在都不吃。而我小時候主要吃紅薯,現在還是特別喜歡吃。
衡陽 黑人記憶
我8歲的時候,父親托朋友幫忙,送我去上小學。母親沒有布票,就去討了一個麻袋,花幾毛錢請裁縫給我做了一件衣服,那人眼睛瞎,衣服口袋一個縫在里面,一個縫在外面,但那是我當時最好的衣服、穿著它我就上學去了。
班里有個同學是班長,他認出我——我們剛搬進一家木板房地下的窩棚里,他住在木板房里。他說:“他怎么到我們班來了?他是黑人!”老師不在,他們就把我往外拖。我拽著桌子不愿意走,縫在外面的那個口袋勾住了桌子,拉扯之下,我唯一的好衣服被撕爛了。
他們把我拖出去,我蹲在學校外面痛哭。父親來了,他說他剛好路過。其實學校在很偏的一條馬路上,我想他可能是特意去看我,他摸著我的頭流淚,很難過。那是我唯獨一次看到他流淚。從此以后,無論如何我都不愿意到學校里去了。
因為沒有戶口,沒有人敢租房子給我們,我們到處流浪。到后來,全部的家當就是一口鍋、兩床被子,母親用一個平板車一拉就走。
我們之所以生存下來,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父親雖然是個“壞分子”,自身難保,但因為他當年很講江湖義氣,再怎么倒霉,還是有朋友愿意幫忙。不然的話,當“黑人”的那種感覺……“黑人”身份對我來說,整整8年,從6歲到14歲。這決定了我今天的許多選擇及性格。由于沒有布票,我小時候基本上沒有穿過什么像樣的衣服。所以我說我是奧巴馬。
1974年,我直接上高一了,我不懂拼音,也不懂數理化,但好在正規讀過小學的人也不懂這些。1976年,父親被平反,但7個月之后,他就死了。如果不死的話,可能就當上了大官。但他一死,事情就麻煩了。因為母親的工作還沒有安排,母親對這個事情總是耿耿于懷。我說,算了,我考上大學之后,肯定讓你過上好日子。
大學 母親的榮耀
我考上湖南師范學院,成大學本科生了,牛得很,工作轉正之后可以拿到54塊5毛錢,而大學生是可以預支工資的。我母親高興得不得了,她說這是她一生中感到最榮耀的事情。
上大學的時候,我17歲。母親的工作是給別人刷酒瓶,她沒有錢送我去學校。一個人去的第一天,把我嚇壞了。父親有很多戰友,都是很講義氣的人。省公安廳的一個人到火車站去接我,我聽到有人喊:“衡陽來的于建嶸!”我一看,是個警察,嚇得我要尿褲子了!我年齡小,從小又被抓怕了,我說我沒有犯罪。他說:“我是來接你的。”
大學畢業后我分配到衡陽日報,天天寫社論。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我有一年多沒有工作,就干脆當律師去了。我當律師比誰都簡單。
有一個禮拜六,我和幾個朋友到湘江邊散步,走到師范學院門口,看到告示說要招考“律師工作者”。那個時候,政府想通過招聘建立一支律師隊伍,我去面試取得培訓資格。
我什么都沒學過,就去考試了。司法局的人在那兒讓我們填表,他們一看我是大學本科生,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他問我:“你懂法律嗎?”我說:“法律還不就是那么一些事情嗎?”
他問了一個問題,最有意思,考倒了一大批人:“如果有三個人賭博,有兩個人輸錢了,輸的人就合伙對付贏了的人,把錢從他那兒拿回來,你說這是一個什么行為?”
我們是腦子動得多而快的人,我說:“搶劫!”他馬上問:“搶誰的錢?”如果我說搶贏了的人的錢,那我就是認可了賭博的合法性。我們這種學哲學的人馬上進行邏輯分析,我說:“這是搶國家的錢。”他說:“怎么是國家的錢?”我說:“國家待沒收的錢。”考官把桌子一拍:“就是你了!”
海南 賺錢不是目的
我是中國第一批取得律師資格證的人。第一年,我掙了150多塊錢,給母親買了一件呢子大衣。我天天幫別人打官司,到處賺錢,幾年下來,就掙了120xx塊錢。那個時候,一般人一個月掙50塊錢,我有20xx年的工資了,我不怕,我覺得我可以下海了,就帶了120xx塊錢去海南。
靠替人要賬,在海南我得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萬,激動得一個晚上沒睡覺。那種興奮的感覺,后來永遠找不到了。我打電話給母親,她說:“你不要做,那是犯法的事情!”做了一年多,我發現錢好賺,就和幾個朋友一起干,有一次給別人寫一頁紙的法律文書,就賺了60萬。
我們幾兄弟賺到1000多萬的時候,我認為我賺的錢一輩子都用不完了。我說我不干了,沒意思。他們不同意,我堅決要分錢。拿到200多萬,我賣掉舊車買了一輛馬自達,又買了一個2萬多塊錢的大哥大,還辦了一張銀行卡,開始云游全國。
武漢 找到目標
我考上大學離開家鄉時,就曾經發過誓,先解決生活問題,但我這一生的目標是:1。搞清楚是什么把一個黃皮膚的孩子變成黑人;2。要想一切辦法使我們的后代,再不這樣被人為地變成黑人。
所以,我賺錢之后堅決要分錢。我當年賺錢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獲得自由,因為沒有錢就沒有自由。離開之后,有兩年的時間,我心中有想法,但沒有目標,四處走走。后來,有人建議我找華中師范大學的老師徐勇。徐勇接到我的電話,很懷疑:這個家伙,是干什么的?
他和我談過之后,說:“你應該讀博士。”我說,我一輩子沒想做這個事情。他說你不對,你一定要繼續讀書,一定要進入體制,否則你就只能是個江湖郎中。我就去學校跟徐勇待了一年,但我不住學生宿舍,住外教樓,60塊錢一天。咱有錢,牛得很!
我考了徐勇的博士,他不準我走,讓我老老實實待著,那一年我吃苦了,看了好多書。第二年,徐勇說你不能在學校待了,必須去做調查。這是徐勇對我的兩個最大的啟示:第一,必須讀書,必須有身份;第二,你必須做調查。
我開著車沿著毛澤東走過的路走了一遍,花了一年的時間,再回來寫論文。調查的時候,我哪一天見到什么人都有記錄,我們做律師的人喜歡做記錄。那時候沒有微博,要有微博的話我天天發微博。調查完了之后,論文寫了3個月,我獲得了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全國評定第一名。
我起先是到農科院去做博士后,導師是個特別講究的人,而我特別不講究。他還有一個女博士后。我每次去見他,他都訓我:“你怎么鞋子也不擦?衣服穿得破破爛爛的,怎么不去買件新的?叫你師姐好好教教你!”說得我火大。后來有了機會,我就去社科院了。
20xx年10月,我們幾個住在通州的社科院博士后,聽說宋莊有幾個畫家,就去玩。在小堡村我們見到了一位正在做飯,好像生活很艱難的畫家。別人卻告訴我,這位畫家畢業于中央美院,在老家有一所很大的美術學校,是位千萬富翁。我們都不相信。
這位畫家卻告訴我,千萬富翁是真的。他為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才離家出走,自愿過這種生活。我問:“在家也可以畫,為什么要離家?”他說:“畫畫就是畫心,在我心目中,小堡村是先鋒藝術的前沿陣地,一走進這個村,就像戴上紅軍八角帽,手握鋼槍要沖鋒了。”說完,他淚流滿面。
我驚喜萬分,激動不已。這種理想主義者的自由生活,不正是我追求和尋找的嗎?我問:“還有小院出售嗎?”他告訴我,附近有個畫家剛搬走,有一個院子出售。我趕緊聯系,房主見我急要,開出當時的天價12萬5千元。我當場就買下了房子。
小院裝修完總共花了30多萬。老師一直罵我:你是搞土地研究的,還不知道這個房子不能買嗎?將來它會被拆。我說:管他,不就是個房子嗎,拆了再說。只要我過得高興,愉快,我就買!
小堡村有個畫家,說:“通州是北京的,宋莊是中國的,小堡村是世界的,我們是人類的。我們為人類畫畫,不為人民幣畫畫。”這有些像瘋話。但我卻感到了他們的智慧和勇氣。
過去的事情,我從來沒有忘記過,但不是為了記恨什么,我有我的目標,我為此奮斗了近30年。
以上就是勵志人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人物的奮斗故事,謝謝觀賞!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