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隱士名叫陳仲子。
陳仲子的哥哥陳戴任齊國的卿相,每年從封地收稅糧有幾萬石,住宅也寬大宏偉,富麗堂皇。陳仲子認為哥哥的俸祿是不義之財,哥哥的房舍是不義之產,因此他不愿與哥哥住在一起,就帶妻子逃到於陵,過起了隱居生活。
這事傳開以后,人們都認為他淡泊名利,稱贊他是位品德高尚的人。后來這件事傳到了楚國,楚王聽到了陳仲子的事跡,覺得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想得到他來輔佐自己,要任命他當卿相,幫助治理楚國。于是便派遣使者帶著萬兩黃金,聘請陳仲子出山輔政。陳仲子十分偏執地認為楚王和齊王一樣,哥哥輔佐齊王是不義的行為,自己如果輔佐楚王也是不義的行為。陳仲子就找了個理由說:“我還有個妻子,出不出山,我說了不算,還要容我同她商量商量。”
過了一會兒,他從內室出來,對使者說:“妻子不同意我從政做官,況且我已經疏懶慣了,擔當不了卿相的重任,請回復大王,讓他另請賢才吧!”使者走后,他仍然過著隱居生活。
后來,杰出的思想家韓非子說陳仲子和古代的隱士務光、卞隨、鮑焦、介子推一樣,是實心葫蘆,中看不中用。他還形象地講述了一則《實心葫蘆》的寓言故事:
宋國人屈谷去見陳仲子。陳仲子說:“我隱居在家,從不過問外界的事情,您來找我有什么事呢?”
屈谷說:“久聞先生氣節高尚,不依靠別人生活。現在我有一個大葫蘆,堅硬得像石頭,皮厚而且中間沒有空洞,我愿意把它獻給先生。”
陳仲子說:“葫蘆的可貴之處,是在于它可以盛東西。現在你的葫蘆,皮很厚而中間沒有空洞,那就不可能裝東西。而且它堅硬得像石頭,也不能剖開,不能做成葫蘆瓢用來斟酒,我要這樣的大葫蘆有什么用處呢!”
屈谷說:“對啊,所以我要把這個中看不中用的實心葫蘆扔掉,問您要不要?”
【感悟】
那些自命清高而無益于社會的人,徒有虛名而不務實的人,不可能擁有高尚的事業,更不可能成就非凡的人生。凡為保身而廢其事的人,不可取,也實在微不足道。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