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主要是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群體組成。大學生創業問題越來越受社會的關注,因為大學生屬于高級知識人群,并且經過多年的教育以及背負著社會的種種期望,在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同時,大學生創業也成為大學生就業之外的新興的現象。以下是勵志人生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于大學生創業成功故事,歡迎閱讀!
大學生創業成功故事1:楊甫剛
他家庭貧困,學習成績差,只考上了一所高職學校,在畢業這年又恰逢金融危機,然而他非但沒有為找工作發愁,相反,他被學院副院長稱為“學校的英雄”!因為他月入三四萬,每年營業額過200萬,流動資金有十幾萬,成為網上商城“三皇冠”賣家。在他的影響下,整個學院共有1200多名學生在網上開店,“鉆級”賣家達400多位。
在大學生就業異乎艱難的當下,有人說他一個高職學生今年可以頂40個本科生,將來還會頂80個本科生!
創業初期艱難
楊甫剛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父親是開船的,母親在家務農。1997年金融危機,父親開船虧本,欠了一屁股的外債。父母辛苦打拼還債,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兒子身上。每天起早摸黑地工作,就是為了讓兒子能考上個好大學,找到個體面的工作,改變貧困的命運。
然而,被父母寄予厚望的楊甫剛,卻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差生。在人們眼里,他劣跡斑斑:上課睡覺、與同學打鬧、和老師吵架、談戀愛、與狐朋狗友在外面玩、夜不歸宿。每當父母罵他不爭氣,他就反駁:“你們還罵我,那我還想問,怎么我們家里這么窮,別人家就那么有錢?”每當這時,父母只能暗自垂淚。
隨著年齡的增加,他漸漸理解父母的苦心,開始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然而,由于落下了太多的課程,高考中楊甫剛名落孫山。在父母的勸說下,他又復讀了一年,由于底子實在太差,雖然經過一番努力學習,楊甫剛還是沒能達到本科院校需要的成績,最終只考入了一家高職院校——義烏工商學院。下崗的父親視之為最大的欣慰,期待著兒子畢業以后能進政府機關,過上體面、穩定的生活。
而楊甫剛則認為父親的想法已經過時了。在他讀高中的20xx年,被稱為“擴招就業元年”,媒體上開始出現“失業大學畢業生達50萬”的悚人報道,北大畢業生街頭賣肉亦掀起軒然大波,高學歷不再必然意味著體面工作和精英身份。
楊甫剛想實現一個不一樣的夢想,“就算我拼了命考過英語六級,通過計算機二級考試,年年拿一等獎學金,出了校門,我能和本科、名校的學生爭當精英嗎?”
大一開學沒多久,楊甫剛開始在校內撿礦泉水瓶、易拉罐賣錢。但剛開始干不久,他就遭到學校門衛的強烈不滿:“大學生撿垃圾,還讀什么大學?”
被說成是“撿垃圾的”讓楊甫剛大受打擊,之后,他又找了一條稍“高端”的路線,到學生宿舍推銷義烏名牌——夢娜襪子。他天真地以為只要自己勤奮,就能把夢娜襪子從學校一步步銷往全國。遭到了很多同學的白眼甚至閉門羹之后,楊甫剛懵懵懂懂地明白,做生意不能蠻干,上門推銷并不是一條好路子。
20xx年4月,在朋友的推薦下,楊甫剛開始轉戰淘寶,而他所擁有的創業成本只是1輛自行車與500塊生活費。在淘寶網申請了賬號后,他拿出了身上僅有的500元錢,又向同學借了1000元錢,憑著這1500元錢,來到商貿城進貨。開始經營自己的網上店鋪。
楊甫剛先是找到了同學的媽媽,在她那里進了五六百元的健身球、瑜伽墊。還有一個供貨商是在網上認識的,是義烏人,比他大一歲,他告訴那個供貨商人自己是學生,沒有錢。那個供貨商倒也直爽,告訴他說去拿貨就好了。
回到寢室,他將所進的貨定好了價格,發到網上。萬事開頭難,剛開始網上的人也不怎么相信他,而且網絡店鋪這么多,問津者寥寥。
開張的第二天晚上,楊甫剛發現已有一名上海客戶下了訂單。客戶選購一件產品,如果發貨,除掉運費,他只能賺0.5元。但楊甫剛沒有放棄,為賺這0.5元,他舍不得坐公交車,而是步行送貨,因為坐公交車要花去1.5元,那這趟生意就虧本了。為賺這0.5元,口渴時他連純凈水也舍不得買。也許太渴望成功,所以他能做別人不愿做的事。客戶無論大小,但服務和信譽不能打折。在實現了零的突破后,楊甫剛更加注重把握營銷方向、價格定位、產品質量。
“你是學校的英雄!”
網上商城就是個大型的虛擬市場,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發現商機。楊甫剛每天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泡在這個市場里,看看人家的店鋪都在賣什么。經過一番調查,他發現網絡銷售排行第一的是化妝品,于是,他決定再次轉方向賣化妝品。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楊甫剛其實對化妝品一竅不通,但他天天泡相關的論壇、在網上尋找資料,硬是把自己“泡”成了化妝品專家。
他的判斷是對的。從事化妝品銷售之后,他的業務量穩步上升,最終穩定在每天100多筆訂單、每月20多萬元的銷售額。
網絡銷售,店鋪所獲得的好評非常重要,而要想獲得更多的好評,除了提供質優價廉的物品外,心平氣和的服務態度以及一些小的營銷策略都非常重要。楊甫剛總結道:千萬不能帶著一八市就要大賺一筆的想法投身電子商務。“客戶就是我的上帝,他們不管要買多少東西、最后決定買不買,只要找到了我,我都會和他們好好聊聊,向他們介紹自己的產品。有的時候我還會在發貨的時候放點小禮品送給買家,這樣買家會對你很有好感,還會帶來不少新顧客呢!”
依托義烏的化妝品產業集群,楊甫剛能以很便宜的價格進貨,在淘寶上生意節節攀升。20xx年10月,就在楊甫剛淘寶店開業5個月后,狹窄的學生宿舍已經堆滿了貨,到處都落不下腳,一方面楊甫剛為生意的興旺感到開心,另一方面,他又忐忑不安,網店規模做大了,就要出去租房住,但是這在校規里是要被開除的。但是為了事業的發展,他還是偷偷在校外租了一套70多平米的房子,搬了出去。
一位好心的輔導員幫他隱瞞了消息,沒有向上報。而這時副院長賈少華漸漸也注意到大量的學生在淘寶上創業,這令他很驚訝,因為這些孩子們每月掙幾千元,不僅可以養活自己,解決了就業問題,生意做得好的還能給家里寄錢。
賈少華曾經去宿舍看望學生,一個剛想點煙的老師被學生禮貌地勸止了,因為宿舍里到處都是貨,抽煙容易引發火災。在他看來,創業學生的變化不僅僅是戒煙、講禮貌,還包括戒電游、戒懶惰,變得有毅力、有誠信、有責任感、有合作精神,而這一切,都是在學生做了淘寶之后。他得出結論:“創業學生的精神面貌比不創業的學生要好,創業是最好的學習!”
八個月后,做到五顆鉆(網店的信譽評級標準,越多越好)級別時,楊甫剛突然受到義烏工商學院副院長賈少華的隆重接待。他被帶到院長辦公室,一問一答地坐了半個多小時,臨走前,還收到一本書和名片作為禮物。“有事情隨時給我打電話!”賈少華院長笑瞇瞇地望著他說:“楊甫剛,你是學校的英雄!”
如此高規格的接待和稱贊一個
成績平平的學生,這超出了很多老師的預料。
大學生創業的“帶頭大哥”
更大的變化接踵而來。賈少華開始在各種公開場合提倡學生創業。“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及時抓住這個機會!”通過楊甫剛的成功經歷,賈少華認為:這一低門檻、低投入、低風險、回報快的創業模式易于操作和推廣,加之學校就處在義烏這一全球小商品批零中心,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賈少華于是拍板,在全校舉辦“明日網商”淘寶網店大賽。20xx年4月的這場比賽激發了學生們的創業熱情,在義烏這個“60%的家庭都擁有營業執照”的城市里,義烏工商學院的大學生創業蔚然成風。
校園的幾乎每一處角落都張貼出大賽的海報,班主任到各自班上做宣傳。學生只要有一個網店即可報名,半年后,評委將根據參賽者網店的信譽等級及交易額評獎。
報名學生竟達1200多名,這占了全校總人數的15%。學校為矢志創業的學生免費提供創業基地工作室,配備辦公桌、寬帶及倉庫區,甚至允許學生可以不上大部分課,“只要期末考試參加并通過就行”。甚至,學校親自出面,免費提供場地引進物流公司進駐,要求只有一條,降低學生發貨的物流費用。
創業學院的門檻不低——實體創業的同學月收入達8000元,淘寶創業的同學達四顆鉆以上。學院專門另設課程,學生可自行選修,以替代原專業的課程;網店升級到更高業績,還可抵一定學分。訂立這一新規時,副院長賈少華的依據還是楊甫剛,“楊甫剛當年考市場營銷才三十幾分,可誰敢說他不懂市場營銷?”
最低的運營成本、最充裕的時間,加上最青春無敵的精力,這些全天黏在電腦前的超級學生們擁有著難以復制的競爭力。
與一座分布著近郊、市中心和CBD的城市類似,創業學生根據各自的業績被劃分于不同的空間位置——剛起步的學生在宿舍開店,達到鉆級的可進入創業基地,級別更高的可住在校外。
樸素的商業技巧被純熟地運用。學生們學會了統一進貨,一來可壓低進貨價格,二來利于資金周轉。“這相當于一個擁有數家分店的公司一樣,我們同擔風險與利潤。”張軍說。
他們已經可以老練地“忽悠”供貨商,“斜對面那家答應給我1.8折,你這還敢喊兩折?”
絕大多數人直到22點20分才離開工作室——宿舍十分鐘后關門熄燈。更敬業者動輒要熬至凌晨兩三點后才滿足地睡去。
在這次轟轟烈烈的大賽中,最終楊甫剛獲得了最高大獎2萬元,但他把獎金又回贈給了學校,設立創業基金,激勵更多的學弟學妹創業。對于他來說錢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他的目標是做到兩頂金冠。
截至目前,楊甫剛的網上成交量已有4萬多單,網店的信譽度已獲得三個“皇冠”,經營商品500多種,每天發貨快遞達100多個,利潤達到四萬元!他雇了八個人幫忙,其中還有一名來自武漢大學的男生。這名還未畢業的大學生已經在為同學創造就業機會。面對社會上一些大專生對學歷歧視的哭訴,楊甫剛深感無奈,他認為生活中處處有機會,既然沒有好的工作等著自己,那自己可以創造機會,用自己的雙手打拼出來的人生照樣可以很成功!
義烏工商學院副院長賈少華稱:“今年就業形勢尤其困難,一個楊甫剛就可以頂40個本科生,明年還會頂80個本科生”。
現在楊甫剛已成為義烏工商學院名副其實的創業明星,同學見面之后會戲稱其為“楊總”。這個名副其實的學生“小老板”雄心萬丈,他想在五年內掘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20xx萬元,然后轉向實業。
大學生創業成功故事2:楊天龍
為了推廣親手種植的“水果玉米”,他提著玉米去“非誠勿擾”節目尋找愛情,讓主持人孟非一邊主持節目一邊把手中的玉米啃了個精光。隨后火爆的“甘肅省第三屆水果玉米采摘節”在榆中三角城舉行,最大玉米拍賣、生吃玉米大賽、將水果玉米賣到日韓市場的“玉米哥”楊天龍頓時在網上走紅,大街小巷也掀起一股龐大的“玉米風”。
水果玉米帶來的“玉米風”“玉米哥”楊天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80后。1983年他出生于蘭州市榆中縣高崖鎮李家磨的一個農民家庭。家里的貧困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初三那年,他輟學后走上了創業之路——養兔子,沒想到創業失敗的他無奈之下只得返校學習卻又遭遇高考失利。隨后,他一邊創業,一邊自學,最終考上了夢寐以求的中國農業大學。
20xx年,楊天龍從甘肅走向北京,開始真正的大學生活。由于自小在農村長大,他對土地有特別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就主動找到班主任,請求幫他推薦一些玉米種子,希望能提高產量。當時,老師給他近30個品種的種子,在家鄉進行引種。不久 “水果玉米”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這玉米會像哪種水果呢?蘋果?桃子?還是梨?可是,玉米一天天長大了,和普通玉米沒有什么區別。惟一的一個區別就是,那個玉米實在是太能長分支了,太能吸引蚜蟲了。成熟后,他嘗了下,非常甜,但是甜而不膩。更奇怪的是,這個玉米能生吃。
20xx年,他在自己家里種了八分地的水果玉米。水果玉米收獲時,得到了不少親朋好友的青睞,接下來他對水果玉米的經濟效益展開市場調查,拿了幾個生的又煮熟了幾個,拿到集市上賣,沒想到十幾個玉米棒子竟然能賣20多元錢。而且經過進一步查閱資料,他了解到:這種香甜能與西瓜相媲美的水果玉米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游離氨基酸等,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是一種絕佳的新興休閑保健營養食品。其水分含量達到78%,含糖量高達20%,是一般水果的1倍左右,比西瓜還要高出30%,絕對綠色營養。看到水果玉米的經濟效益和廣闊前景后,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決定實施一個能實現自己夢想的大計劃:種植低投入、高收益的水果玉米,讓它來帶動家鄉農業、經濟的發展。
20xx年,楊天龍開始在榆中縣三個地方小規模試種,種了3畝地左右,收獲后所有的水果玉米都銷售了出去。其中,當地駐軍的一個單位,還預訂了第二年的貨。而且在銷售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供不應求的危機。所以大學畢業后,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北京優越的工作機會,選擇返回家鄉種植水果玉米。
楊天龍用自己的誠懇和執著得到了大家的幫助,早在還沒有畢業前,他就在北京注冊成立了種業公司,公司的啟動資金大半來自于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的捐贈。楊天龍回憶道:“我當時去改良中心,把做甜玉米這個想法與改良中心副主任談了談,他很贊成這個想法,就答應捐資一筆費用。”有了一個小實體,楊天龍把家鄉的農戶們組織起來,成立水果玉米種植合作社,走公司加農戶的生產模式,嘗試了一段時間后效果不錯。
隨著規模的擴大,楊天龍回到蘭州組建了甘肅中美國玉水果玉米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進一步整合各方資源,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截至目前,在三年多的時間里,水果玉米已發展種植面積1051畝,種植面積覆蓋蘭州榆中新營、高崖、甘草、清水、三角城、定遠等15個鄉鎮。現有“中美國玉”注冊商標,申請包裝設計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各一個,綠色認證面積20xx畝。從20xx年開始,合作社先后參加北京商品大集、蘭洽會、跨國零售集團采購會、中國食品博覽會等多次全國性展會。其中,20xx年完成銷售收入450萬元,返回農戶超過200萬元。20xx年完成銷售收入2500萬元,返回農戶超過1700萬。楊天龍實現了用農業科學技術和產品讓家鄉富裕起來的夢想。20xx年2月,楊天龍榮獲“甘肅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稱號,這對楊天龍用農業知識帶動家鄉致富的理想給予了極大的肯定。
在畢業即失業的今天,當大部分人還在迷途不知歸路的時候,楊天龍另辟蹊徑,從一根玉米入手,華麗地完成了自己的財富積累。其實不管在農村還是城市,也不管輕松還是勞累,只要肯干,善于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就一定會成功。對于一個新型的創業青年來說,他的路還很長,正如他的水果玉米。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