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100次,99次往往是失敗。遇到難題,關鍵是找出原因,再實踐,再找原因。”已故原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鄧景發教授的這句話,對同學們高考最后階段的復習都很有啟發。
經過了高三一年的訓練,“找問題——精練——找問題”的循環上升之路是我們的最佳選擇。沖刺階段,我們就要突出一個“理”字,把訓練成果轉化為考場上的戰斗力。
那么,如何“理”呢?
第一,“做”是“理”的基礎。
如果沒有前期大運動量的訓練做基礎,對基本概念、基本解題方法都是模糊的,又能理出什么頭緒來?“理”是攀登,是升華,對于理科學習來說更是如此。
第二,“理”要自己來。
有些同學喜歡看參考書上總結的解題技巧、注意點等,這是對的,但停留于這一步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按照課本,輔以高質量的參考資料,最后階段保證每天的定量訓練,對于保持考試狀態至關重要,我們反對的是沖刺階段開夜車、游題海的無效做法。新年華學校
“做”——“理”——“做”,高三的學習就是這樣往復循環,但每次“做”的感覺不一樣,正所新年華學校謂“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理”后再“做”,必能思路更清、步序更明,如“庖丁解牛”——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