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愿望世界”,是將依據以往經驗,通過五感收存進大腦內的各種信息篩選出感覺愉快的東西、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后,構筑起來的形象世界。這種愿望因人而異,即使是雙胞胎,也不盡相同。
如前所述,基本欲望與生俱來。人的愿望是從出生到迄今為止的生存過程中搜集到的信息里篩選出滿足基本欲望的、感到愉快的信息儲存起來,并逐漸形成、擴大的。
愿望是由“人”、“事物”、“理想”、“價值觀”、“信條”構成的。比如喜歡蕎麥面的人,和面包、米飯比較起來,他們更喜歡吃蕎麥面。一天三餐,只要有蕎麥面便足矣的人,滿腦子是“蕎麥面”。被人邀請:“走,吃飯去!吃蕎麥面去!”的時候,選擇的就是“好!走吧”。
這時,如果A店的蕎麥面好吃,這種信息已經進入愿望之中,一想吃蕎麥面時,就會聯想起“A店”,引起“如果吃蕎麥面的話,上A店去”這樣的行動。
如剛才所講,所謂愿望,說起來就是形象的世界。我們人類就是為追求儲存、形成在這種愿望世界中的形象而采取行動的。
我們知道即使同甘共苦的家庭成員、親密朋友以及公司里脾氣投緣的同事,想法、興趣往往也很難一致。那是因為每個人在過去人生中經歷的事情及感知的信息不同、愿望迥異的緣故。
出生后到迄今為止被感知的、滿足基本欲望的信息,全部都被儲存在愿望的世界里。這是他人、或者來自外部的因素所無法控制的。
人無意中都在將感知的現實世界和追求的東西進行比較,在極短的時間內過濾各種各樣的信息,并將權衡的天平朝滿足自己欲望的方向調整。
打個比方:喜歡甜食的人到冷飲店要了一杯檸檬汁。嘗了一口后,發現和自己喜歡的檸檬汁(儲存在愿望世界里的)味道不一樣,發酸。要問這個人感覺到“酸=不是喜歡的甜味”后采取什么行動,肯定就是要加糖。
這就是朝滿足自己欲望的方向進行調整的例子。放進一勺砂糖后,仍然覺得不是自己喜歡的甜味,接著還會再放。如此調整下去,直到出現自己喜歡的甜味。至此,欲望也就被滿足了。
這一系列的行為,就是“追求‘愿望’中的形象并采取行動”。這個例子證明:人是受內在動機(愿望的世界)驅使而行動的。在這種愿望的世界中,一邊儲存優質的“真貨”,一邊成長的人是幸福的。這些人的行動,當然會受到周圍人的尊敬。
如果你不是這種人,那么從現在開始就需要努力,有意識地在自己的愿望世界里裝入“真貨”。是的,愿望是可以有意識地加以更換的。盡可能多地接觸“真貨”,很快愿望就會變得美好起來。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