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貴州德江縣迎來了天麻收獲的季節,家住高山鎮鳥溪村的種植戶田茂朝,早已按捺不住。因為等到采摘完畢,他就打算買入一輛小轎車,和現在手上的摩托車“各司其職”:轎車進城、摩托進山。
記者走進村民田茂朝的家,他穿著雨靴,準備進山看管天麻。“今年10萬元的‘天麻錢’就要到手了,每天必須進山檢查,害怕野豬破壞。”他話語中掩不住將迎豐收的激動和喜悅。
德江有著“中國天麻之鄉”的稱號,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天麻品質優良,市場走俏。經過40多年發展,天麻產業聞名遐邇。尤其是近年來,通過大量科技投入,野生天麻馴化為家種。加上貴州堅持把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優勢產業,德江天麻更是發展喜人。
德江縣高山鎮阡豐村村民冉啟華和天麻已經打了40年交道。去年,他種了300平方米天麻,一年下來收入6萬元。近年隨著天麻基地、合作社逐步興起,他每年又增加了兩三萬元“打工收入”。
村民肖永培一家依靠種植天麻,培養了兩個大學生。“以前是點煤油燈過日子,窮到何種程度,想都不敢想。想用玉米將肚子填飽都是一件難事,更何況供養出大學生。”他說。
過去的高山鎮阡豐村,交通極為不便,人們趕集只能靠步行,并且還要帶著手電筒。以前,人們都說“要想富住低處”,現在不一樣了,人們都向往高山,“要想富住高處”。
在鳥溪村,茂盛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了周邊4個村發展,今年解決了100多村民就業。合作社副理事長田茂舉介紹,目前正在建加工廠,今后打算延長產業鏈。過去,外出務工的人們一年到頭能結余千把元錢。如今,德江依托天麻建起10家專業合作社,6家加工企業,當了幾十年的“千元戶”搖身成了“萬元戶”。
通過項目扶持、園區帶動,貴州中藥材產業很好地發揮了脫貧效應。到2015年,中藥材種植覆蓋農戶達到163萬人,其中貧困人口超65萬人,帶動100多萬農民參與發展實現增收。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石漠化較為嚴重,不少地方巖石裸露,難以發展種植。“滿山石旮旯,缺水少泥巴;只見姑娘嫁出去,不見媳婦來安家”,這首廣為流傳的民謠,是過去黔西南義龍實驗區德臥鎮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山旮旯人生活一天一個樣。德臥鎮大水井村村民陳洪告訴記者,上述民謠如今正在被另一首民謠所取代:“石旮旯種金銀花,一家老小全靠它;又好看來又找錢,金銀花變金娃娃。”陳洪今年發展了15畝金銀花,每畝產600斤,平均10斤曬成3斤半成品,半成品單價10元。
當地村民符治和將金銀花和石斛進行套種,發展500余畝,帶動20多戶村民致富。“發展中藥材解決了不少村民就業,男工每天80元工資,女工70元。”他說。
中藥材產業讓貴州部分山區群眾有了“甜蜜事業”。據記者了解,貴州計劃到2020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700萬畝,年產量達到280萬噸,總產值達到200億元。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