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講多了BAT、JD等一眾牛逼哄哄的互聯網企業創始人,創哥不免覺得有些乏味,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個扎根在不起眼的領域里,依舊能深耕32年的傳統企業創始人。
他就是王守義十三香的創始人
他身上帶有老一輩企業家務實的特質
靠僅僅才100塊錢的起始資金
在一個毫不起眼的領域里深耕32年
硬將3塊錢的調味料做成年入16億的大產業
并且拒絕向銀行貸一分錢
外無欠款內無賒賬
無論是購買設備還是擴建工廠
完全依靠自有資金滾動
32年堅持不上市也不融資
而且只做調味料一個領域
雖然每盒只有8分錢的微薄利潤
但年利潤卻能達到兩三個億
雖然王守義早在2003年便去世了
可十三香并沒有放棄對慈善事業的投入
扶貧、修路、建希望小學、資助貧困學生
光捐出去的錢就已經超過了兩億
今天就來好好講一下王守義的故事和他創辦十三香的經歷,也許能讓大家在資本橫流和浮躁的社會風氣中感受到一絲清涼。
起源于北宋的開封,曾是宮廷御膳調料
王守義制作調味料的手藝出自興隆堂,等等,興隆堂是個什么鬼?聽名字還以為是某某幫派的堂口。
實際上,這個興隆堂是專門賣草藥和香料的,始創于北宋年間的開封,因其研制出一種秘制調料而被收入皇室御膳中,普通百姓根本不敢使用。
明末時期,王守義祖上因為厭惡官場混亂和動蕩辭官還鄉,由于精通藥性,這種秘制調料的配方便被王守義祖上帶出了宮廷。
到了清末戰亂四起,王家人被迫流離失所,但好在秘方得以保存了下來,而王守義制作調味料的手藝,便是年幼時從父親王文學口中得知的。
為養活一家人,從駐馬店一路賣到石家莊
1959年鬧大饑荒的時候,受災嚴重的地方顆粒無收,許多人為了生存只能吃樹皮和野菜,甚至吃牲口才吃的野草,而王守義一家也好過不到哪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孩子們餓的嗷嗷直哭。
同樣餓得急了眼的王守義突然想起祖傳的調料秘方,為了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他又重新改善了秘方,配制出一種新的調味料拿到街上售賣,取名“十三香”,在那個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南到駐馬店北到石家莊,都遍布王守義的足跡。
為了贏得信譽,王守義特意在每包調料上都蓋了“十三香”的印章,蓋上印章就有了字號,可以包退包換,通過這種方式,十三香很快受到老百姓的歡迎,逢年過節大家伙也都愿意多買點。
后來,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間農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割資本主義尾巴”運動,從此沒人再敢經商做買賣,王守義也被迫停止了十三香的售賣。
直到1984年,跑到駐馬店定居的王守義才在兒子王銀良軟磨硬泡之下開了家作坊式的調味廠,取名“興隆堂十三香調味廠”,雖然起始資金只有100塊錢,但好歹是把家業撿起來了。
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堅持雷打不動的出攤
調味廠開是開起來了,可全部員工也只有王守義和仨兒子,但王守義并不在乎這些,他認為只要童叟無欺,貨真價實地做生意,這條路一定會越走越寬的。
每天凌晨五點,天上還泛著點點星光的時候王守義就拉著輛破舊的人力車來到市場上,等到人稍微一多了他就開始吆喝起來,一整天下來,嗓子都是啞的,回到家后交流都靠打手勢。
春去秋來,到了冬至這天,寒風颼颼的像吹哨,街上都結了冰,王守義特意拉著兒子們起了個大早,因為冬至是老百姓比較重視的一個節氣,買調料包餃子的人肯定不少。
王守義本想著趁冬至這天大賺一筆,存點錢過個好年,結果爺四個在刺骨的寒風中凍得直哆嗦,喊了一天,手腳凍壞了不說,到天黑才賣了一塊多錢,王守義看著快被凍成冰棍的兒子們,又低頭看看手里的一塊錢,他一句話沒說,那晚王守義一夜沒睡。
到了第二天,王守義看著熟睡的兒子們,心疼的直掉眼淚,可他還是狠著心把三個孩子從熱乎乎的被窩里喊起來,繼續到市場上擺攤。
那時候賣調味品生意的小販大多是逢年過節賣一陣子就收家伙不干了,唯獨王守義的生意沒有間斷過一天,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無論嚴寒酷暑。
日子久了,老百姓反倒對王守義產生了信賴感,他的攤前每天都排著長長的隊伍,甚至連周邊村鎮上的人也會特意繞道去王守義的攤上買幾包興隆堂十三香。
生意慢慢好起來以后,王守義并沒有偏安一隅,而是思忖著如何擴大規模,買的人越來越多,名氣也越來越大,爺幾個實在忙不過來,于是王守義收購了幾間房屋,買了機械,又添了些人手,十三香的生產量瞬間翻了上百倍。
只要進了十三香的門,都是一家人
到了1998年集團成立時,王守義十三香的注冊資金差不多在8000萬元左右,年銷售額超過4億人民幣,與十幾年前100塊錢的啟動資金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雖然企業越做越大,但王守義依舊堅持一日三餐粗茶淡飯,身穿棉布衫,腳蹬老式圓口布鞋,拄著手杖往員工堆里扎。
由于長年累月的艱辛操勞,晚年的王守義身體很不好,即使是這樣他依舊會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去廠區各個地方查情問暖,在他心里,這些年輕的員工就是自己的孩子。
苦了一輩子的王守義苦怕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再受苦,每到冬天,王守義總愛去宿舍里轉一轉,問問員工們的棉鞋發沒發,宿舍的門窗是否遮風擋寒,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能凍著。
到了夏天,王守義也不閑著,他總會去生產現場看一看,親自送去解暑的西瓜和綠豆茶,叮囑孩子們把驅蚊避蠅的藥都打了,免得晚上睡覺被蚊蟲叮擾。
不僅如此,每天飯點前王守義必定要去餐廳看一看,再三叮囑廚師要變著花樣做飯,一定要讓孩子們吃飽吃好,兒子們看不下去,就勸王守義在家安養晚年,企業由他們頂著,出不了什么岔子,可王守義老是不放心,告訴兒子們絕對不能虧了員工,企業是他們用汗水換來的,錢不花在他們身上,花哪去呀。
去世前幾個月,心力交瘁的王守義大口大口地吐著殷紅的鮮血,但他總是頑強地挺著,強忍著疼痛,像往常一樣,拄著手杖,去工地、去車間、去宿舍、去餐廳奔忙,2003年,王守義最終還是舍棄了操勞了一輩子的十三香,撒手人寰。
時至今日,王守義十三香的員工多的是建廠時期的元老,許許多多人從愣頭小子干到了不惑之年,一些員工至今仍記得當年的情形,背有些微駝的王守義用河南話跟他們說:“進了十三香的門,都是一家人。”
少一些套路和把戲
多一些真誠和淡薄
少一些張揚和招搖
多一些務實和勤奮
做人如此
做企業更是如此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