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布爾津薩爾烏尊國家沙漠公園等5個國家沙漠公園獲批開展試點建設,我區擁有國家沙漠公園的總數增至23個,是全國沙漠公園數量最多的省區。
沙漠是壯美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名句千古流傳;沙漠又是殘酷的,嚴重威脅著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新疆作為我國沙化土地面積最大、分布最廣、風沙危害最嚴重的省區,與風沙的博弈從未間斷也不可能停止。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是防沙治沙工作的新探索,是新疆把“治沙”與“產業化”相結合實現生態和經濟同頻共振后,重新思考人與沙漠關系的新起點。
全國沙漠公園數量最多
出鄯善縣城向南,驅車15分鐘左右,就能看見一片茫茫沙海,這便是庫木塔格沙漠。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沙漠。
獨特的回旋風形成四維沙丘腹地空曠的神奇美景,千載時光里,它始終和鄰近的鄯善縣城保持著“沙不進、綠不退”的神秘互生關系。
2014年9月18日,庫木塔格沙漠公園正式被命名為“國家沙漠公園”,這是我國首批國家沙漠公園。
與庫木塔格同時掛牌的,還有8個,包括新疆阜康梧桐溝國家沙漠公園、新疆吉木薩爾國家沙漠公園、新疆奇臺硅化木國家沙漠公園、新疆木壘鳴沙山國家沙漠公園……
國家沙漠公園,是指以沙漠景觀為主體,以保護荒漠生態系統為目的,在促進防沙治沙和保護生態功能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沙區資源,開展公眾游憩、旅游休閑和進行科學、文化、宣傳及教育活動的特定區域。
自治區防沙治沙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介紹,以國家沙漠公園為載體,開展植被恢復和保護,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為公眾提供體驗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閑場所,能讓更多的人體驗和認知沙漠,更加珍惜和保護生態,傳播和傳承沙漠生態文化。對加強沙區自然生態保護、改善沙區生態狀況,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新疆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庫木塔格國家沙漠公園13萬平方米的面積中,有平日里難得一見的149種沙漠植物,有沙漠游覽區和綠洲游覽區。依托得天獨厚的沙漠資源,公園還開發了滑沙、沙漠滑雪、沙浴、全地形車駕駛、沙漠露營、沙灘排球、攝影創作、沙雕、賽馬、滑翔、沙漠駝隊探險等沙漠娛樂項目。這些項目參與性強,注重游客的體驗,越來越受到游客的青睞。
“庫木塔格滿足了我對大漠的所有美好想象!”深圳游客張倩從全地形車上下來后禁不住大聲尖叫,她說,庫木塔格讓她的旅程充滿驚喜,驚險刺激的沙漠旅游項目讓她流連忘返。
如今,在新疆廣袤的大地上,國家沙漠公園數量達到23個,它們肩負著保衛生態環境的神圣使命。
為土地沙化按下“減速鍵”
積極開展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當然是為了防沙治沙。
新疆是我國沙化土地面積最大、分布最廣、風沙危害最嚴重的省區。根據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數據,新疆沙化土地總面積為74.71萬平方公里,占新疆國土總面積的44.87%,占全國沙化面積43.41%,是全國沙化土地仍在擴展的省區。
在這嚴峻的局勢面前,建設國家沙漠公園,成為完善我國沙化土地治理體系的一種重要途徑。
我國的防沙治沙措施可以概括為三個版塊:保護版塊、治理版塊和利用版塊。其中,利用版塊主要是在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開發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國家沙漠公園,融合了這三個版塊的功能,特別是突出了第三版塊,在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地開發利用沙區資源,完善了防沙治沙措施,規范了開發利用活動。
自治區治沙辦介紹,2013年,國家林業局印發《關于做好國家沙漠公園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為國家沙漠公園的建設做出了明確的要求:要充分認識荒漠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反復性,把保護放在首位,建立國家沙漠公園保護管理制度,對影響荒漠生態系統的各種主要人為活動進行有效管理,避免因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對當地生態造成新的破壞。
顯然,建設國家沙漠公園,“保護”是首要任務。
以擁有7個國家沙漠公園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為例,除了高度重視國家沙漠公園的創建工作,昌吉州各縣市通過招商引資,結合PPP運營模式,大力開展國家沙漠公園的基礎建設,通過沙漠休閑體驗區、沙漠服務區、沙漠保育區、科普宣教展示區等重點功能區的建設,并在沙漠保育區內設置各類沙障、圍欄等防風固沙封禁保護措施,組織開展各項以防沙治沙為主題的科普宣教活動,使沙域內動植物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全民防沙治沙意識進一步提高。
一批又一批國家沙漠公園的建設,加上其他“黃沙阻擊戰”,為土地的沙化按下了“減速鍵”。
數據不會說謊。《新疆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顯示,全區沙化土地面積擴展速度持續減緩,由年擴展82.80平方公里降為73.44平方公里。
治沙與致富相結合
嚴冬時節,位于和田市玉龍喀什河東岸的沙漠觀景臺,一撥又一撥的游人來眺望無盡的沙海。
每當這時,沙漠摩托經營者買提肉孜·奧斯曼臉上的笑藏也藏不住:“生意好的時候排隊騎車的人烏怏怏的,一天能賺1000多塊,生意不好的時候也能賺好幾百塊。”
幾年前,面對茫茫沙海,買提肉孜除了茫然還有擔憂,他拿什么養活一家老小?現在,買提肉孜就盼著這里趕緊建成國家沙漠公園,那意味著更大的客流量和更多的收入。
自治區林業廳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區國家沙漠公園年接待游客達139.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億元。
更可貴的是,面對漫漫黃沙,人們學會了換一種思維看沙漠,把“綠化”與“產業化”相結合,把“治沙”與“致富”相結合,實現了生態和經濟同頻共振。
除沙漠旅游外,目前,我區已初步形成了以灌草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等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產業,開發出了飼料、藥品、保健品等一大批沙產業產品,并帶動了種植、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沙產業鏈不斷延長,產值不斷增加,已成為新疆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優勢和潛力。
“十三五”期間,我區將實施防沙治沙工程2340萬畝,平均下來,每年治理沙化土地面積470萬畝以上。如何在確保生態改善的同時,注重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是一個正確的選項。
自治區林業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艾山江·艾合買提表示,未來五年,在有效保護林草植被資源基礎上,新疆將利用高新科技對沙漠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向社會提供更多的沙產品、生態產品、生態文化產品;以精深加工為途徑,大力開發果品、生物藥品、保健品及化妝品等深加工系列產品,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扶持發展出口創匯、精深加工型龍頭企業;充分利用沙漠自然景觀優勢,加快沙漠公園和沙區特色旅游項目的建設力度,打造一批富有新疆特色的國家沙漠公園。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