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草,相信很多湖北人都熟悉,農村的房間屋后,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湖北人習慣叫它“鐵掃帚草”,可就是憑著這不起眼的雜草,湖北鄖西縣一對農村夫婦,每年靠它賺4000萬!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事情要從20年前說起。
普通人創(chuàng)業(yè)的真實故事:種草也可年入4000萬
建筑工地打工發(fā)現(xiàn)“雜草商機”
20年前,28歲的汪令霞在外地打工,她注意到,建筑工地上和一些酒店里用的一種掃帚,既堅韌耐用還不像高粱掃把那樣怕水掉籽。
仔細觀察之后她發(fā)現(xiàn),“這不就是我們農村四處可見的雜草鐵掃帚嗎?
汪令霞和丈夫胡朝柱算了一筆賬:以每年10戶30人平均消費1把掃帚的使用頻率計算,老家鄖西縣城一百公里為半徑統(tǒng)計常住人口5000萬人,遠的還有十堰市、武漢,甚至隔夾河而望的陜西,總需求量在2000萬把以上。
哪怕一把掃帚賺幾角錢,那都藏著巨大財富啊!
1999年,汪令霞和丈夫果斷回到鄖西,收來一屋的鐵掃帚原材料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之旅。
“他主外,我主內。”汪令霞和丈夫分工明確,丈夫胡朝柱在外跑銷路,汪令霞就在家里扎掃帚。
每天,天不亮,汪令霞就要起來扎掃帚;晚上,萬家燈火,她還坐著扎掃帚。
鐵掃帚梗條枯硬,沒有工具,汪令霞只能沿用最傳統(tǒng)的方法,全靠腰部的力量勒緊一根根掃帚條,再逐一打結綁好。掃帚講質量,汪令霞絲毫不敢馬虎,一天只能綁幾十把。每天忙完,她的手掌被勒得一片通紅,腰部酸疼不已,長年累月便患了腰間盤突出和脊柱炎。
胡朝柱則一根扁擔走遍鄖西縣城大街小巷。碰到一家雜貨店就去談試銷,學校、環(huán)衛(wèi)城管、建筑工地……只要能想到的機構,都成了重點攻克對象。
“剛開始,一天能賣十幾把。半年后,一天能賣50多把。一年后,一天能賣100多把。”漸漸地,汪令霞的掃帚竟不經(jīng)意間占領了鄖西過半市場。
普通人創(chuàng)業(yè)的真實故事:種草也可年入4000萬
擴大規(guī)模從縣城賣到國外
2001年,他們的產品從鄖西走向十堰市區(qū);
2006年,在縣城開辦掃帚加工廠;
2007年,他們掉轉車頭回到觀音鎮(zhèn)辦廠;
2009年,恒達掃帚專業(yè)合作社成立。
90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1500平方米的倉庫,這只是合作社總部所在地。在觀音鎮(zhèn)外的鄖西縣另外14個鄉(xiāng)鎮(zhèn)、41個行政村(合作社),種植面積達28380畝。在景陽、關防等偏遠鄉(xiāng)鎮(zhèn)還建立了掃帚扶貧加工車間。2019年銷售額已達4000萬元。
作為合作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事業(yè)達到如今的規(guī)模是當初還是打工妹的汪令霞萬萬沒想到的。
如今,掃帚銷售區(qū)域也擴大到全國十多個省市。銷量大漲,也打造出“胡掃匠”等自有品牌,就在上個月,合作社還在新四板敲響了上市金鐘。
汪令霞展示了她新開發(fā)的寶貝。記者看到,風鈴、高粱稈畫、癢癢撓、鍋刷、床掃等工藝品不僅富有民族特色且兼具實用性。
“今年萬圣節(jié),我們的魔法掃帚還賣到了歐美國家。”汪令霞說。
普通人創(chuàng)業(yè)的真實故事:種草也可年入4000萬
發(fā)動村民種植鐵掃帚
供不應求,如何更快生產?結合自己扎掃帚的經(jīng)驗,汪令霞和丈夫從工具上下功夫,利用杠桿原理,自制了扎掃帚鐵器,改善扎掃帚手藝,速度大幅提升,人也更輕松省力。
20年前的初春,汪令霞在村里率先試著種下十幾畝鐵掃帚。當年,她收成了1萬多斤毛料,“一畝田產出1000斤左右,有些人管理好就產出多些,不除草不管理自然收獲少。一斤的毛料做成產品只有7兩,1畝地平均可以做800把掃帚,頭一年做了一兩萬把掃帚。”除去開支,當年凈賺近大幾萬元。
她從湖南引進鐵掃帚良種,免費為村民提供鐵掃帚種子、化肥、農藥和技術服務,生產的掃帚一律按保護價收購。自此,以黃土梁村為中心,觀音、土門、河夾、澗池等周邊多個鄉(xiāng)鎮(zhèn)村民開始嘗試種植鐵掃帚,連片種植規(guī)模達2000畝;后來擴種到土門、河夾、澗池、安家等多個鄉(xiāng)鎮(zhèn)。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