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中的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克服,用不著什么鋼鐵般的意志,更用不著什么技巧或謀略。只要一個人還在樸實而饒有興趣地生活著,他終究會發現,造物主對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下面是由小編為您帶來的職場勵志故事,希望你們能喜歡。
成功人士職場勵志故事:不一樣的成功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夸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系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后,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并加以研究。驚喜之余,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樸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后來這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系。diyifanwen.com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后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成功人士職場勵志故事:要么“驚艷”,要么經驗
我收到過很多封郵件,都是說自己與學歷有關的痛苦。比如,A小姐,因為不是名牌大學畢業,找工作的時候面臨極大的困難;B先生,因為沒有讀過大學,只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感慨何時是個頭。每次遇到這樣的郵件,我都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因為無論我怎樣回答,都沒辦法解決他們沒有學歷亦沒有貴人相助,而被劃在標準線之外的事實。
我沒辦法跟他們說,有一個保安,工作之余努力學習,考上了某名牌大學的研究生;也沒辦法跟他們說,有一個保姆阿姨,在給東家煮飯的同時潛心研究菜譜,考上了特級廚師,而東家感動于她的認真,給她投資開了家飯店,最終她憑借過硬的技術成了連鎖店老板;更沒辦法跟他們講,連比爾·蓋茨都是沒有大學文憑的……
這些都是勵志書上的故事。聽的時候熱血沸騰,以為自己就是下一個,第二天熱情降溫,又繼續陷入生活的愁苦中。
無論我跟他們說什么,都沒辦法立刻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沒有學歷是一個既成事實,也是一時無法改變的。
我有一個朋友,大學只上了一年就因為各種原因退學了。之后,他一直在四線城市晃蕩,做過業務員,開過影碟店,因為偶然在報紙上讀到一個廣告人寫的文章,就下定決心要去做廣告。可是他的生活圈子里沒有一個廣告人,怎么辦呢?好在他會上網。他花了很長時間收集了一二線城市知名廣告人的個人資料和郵箱地址;又花了很長時間收集了許多知名廣告公司的資料和作品集,還去琢磨已經出街的廣告;最后,又下載了無數個廣告人的簡歷去研究……最終,他花了很長時間,動手制作了一份非常牛的簡歷,投給了北京幾家知名的廣告公司。
這么多的“很長時間”加起來,距離他決定做廣告人的時間僅僅4個月。因為簡歷做得好,他同時被好幾家廣告公司邀請面試,最終他選定了一家自己最喜歡的公司做文案。
4個月的時間,他成功轉行,并進入了行業內赫赫有名的廣告公司,而他能拿得出手的文憑只有高中學歷。這說明,diyifanwen.com其實很多時候,公司用人,學歷并不是第一參考因素,如果你“夠驚艷”,公司也會破格錄取。
“驚艷”這種事情需要用心,除了廣告這種需要創意的行業外,大多數的行業并不需要員工太過“驚艷”,只要有足夠的經驗就行了。相對一般的工作來說,經驗遠遠比學歷重要。
經驗這種東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而這個“大量”是多久呢?有個朋友曾發起了一個名為“一萬小時”的活動。意思是,任何事情,你用一萬個小時來做,雖然未必能成為專家,但一定會成為熟手。
我們都是普通人,只想求一份能保障溫飽的工作。那么,我們并不需要令人驚艷的才華,小才華就足夠了,而小才華是能后天培養的。無他,唯手熟耳。
很多時候,我們的艱難不在于沒有學歷,而在于能否在一個行當里開個頭。雖說萬事開頭難,但更難的是逼迫自己沉下心去學習和做事情。生命是漫長的,一味嗟嘆自己什么都沒有,只會讓時光蹉跎。正確的態度是正視自己的個人條件,看自己的能力是否與想做的事情匹配:如果能力足夠,學歷只是錦上添花;如果能力也不行,那就努力積累經驗,不斷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做你想做的事情。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