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因為顧此失彼,猶豫不決而導致擇業失敗的現象,一般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一步到位與循序漸進的矛盾。許多求職者希望一開始就找一個最理想的工作,大學畢業就想應聘大型企業的總經理助理。不愿意從基礎性的工種干起。這樣就會造成高不成低不就。
二、是理想職業與現實需求的矛盾。這兩年,新經濟產業如網絡企業和IT產業成為求職者的熱門,但這些行業的門檻也是很高的,大多要求博士生、碩士生,有的要求有各種各樣的附加能力,如市場開發能力,營銷經驗等等。真正在這個行業取得成就者,大多有過傳統產業的實際工作經驗。
三、是職業名氣與收入之間的反差。某企業到人才交流市場搞招聘,文秘等機關文員方面的專業名額很少,開出的報酬也不高,卻擠滿了應聘者。而營銷專業平均收入是文員的兩至三倍,需要的名額也很大,但應聘者卻少得可憐。許多大學生在名氣與收入之間往往更看重職業名氣,認為干營銷這種長年在外面跑的工作丟人,干機關文員才更有可能發展成白領。數年后各人的成長情況卻往往相反。
四、是求穩心態與職業風險的矛盾。許多大學生至今還不愿意到國內的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工作,首選的職業還是公務員、外資、合資和國有企業。體現出普遍的求穩心態。實際上現在許多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給出的待遇已經接近甚至高于外資企業,但求職者認為風險大,不愿意選擇。
五、是職業經驗與自信心的矛盾。很多招聘單位都將職業經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一般的大學生缺少的就是這種經驗,如果所有的工作都要等到有幾年的工作經驗后才能獲得,那么新人永遠得不到崗位。
如何克服這些矛盾,我認為首先是要學會從基礎性的工作做起。在南京,曾經有一批高學歷的人才因為過于看重用人單位給出的高薪,為了房子和幾萬元的年薪而放棄了自己的專業,去謀一些諸如秘書之類的高薪。可到任后不久,卻發現用人單位一開始就是炒作,開出的待遇根本兌現不了。深圳市有一位博士后下崗了,竟然花了近一年的時間還找不到新工作。這位博士后的第一個工作是某公司的下屬單位的經理,但由于他沒有基礎工作經驗,很快就發現無法勝任。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