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相近、嗜好相似,追求相類的人易不由自主、不約而同地走在一起,成為朋友甚或知己。譬如好學的常和好學的相處融洽,賭友、酒友等好玩的愿與好玩的聚眾扎堆。其中的某種相似,主要在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文化程度、教育水平、職業、年齡等。脾性相同,習慣相近,“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嘛!所以,毛澤東同志十分精辟地說:“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西方有句諺語:“要了解一個人,只需看看他所交的朋友。”英國丘爾契曾說過:“世界上沒有比交友不慎危害更深的東西了,因為它種下的是瘋狂,收獲的是死亡。”中國古人則云:“審其好惡,則長短可知也;觀其交游,則其賢與不肖可察也。”孔子也說過,與那些正直的人、能體諒人的人、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會得益匪淺的。而那些諂媚奉承、心術不正、華而不實的人,千萬不可與之為伍。通過對一個人交什么樣的朋友,以及對朋友的態度如何的觀察,也就能夠判斷其人的好壞了。磚以瓦聚,茅以草分,古人的這種識人方法對我們今天也是有借鑒意義的。
人與人之間總是因情緒、興趣、愛好、性格的相互融洽而成為朋友,有的是志同道合,有的則是臭味相投。有的以友情為重結為朋友,有的以事業為重引作知己,有的是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從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也有人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內外勾結,狼狽為奸。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我們可以根據人經常往來的人是什么樣的水準、檔次,來考察這個人是怎樣的人。看一看留在他生命中的人的素質、品位怎樣,也就清楚他的人品如何。
人們都強烈地傾向喜歡那些和自己道德素質、知識水準、志趣愛好相似的人,而且社會一般也認為這是對的。這也許是因為共同的態度與價值觀,不僅容易獲得對方的支持與共鳴,同時也容易預測對方的情感與反應傾向,因此在交互作用過程中,彼此容易適應而建立起積極的人際關系,正所謂“磚以瓦聚,茅以草分”。有共同的興趣取向才有語言的交流;有相近的思維方式才有永遠談不完的話題。共同的志趣是人以群分最基本的前提,有了共同的志趣,相互間才有可能發展為深厚的情誼,才容易達成認識上的一致,感情上的溝通,行為上的理解。
人與人志趣相悖必然也要各走各路,他愛養雞養狗養貓,我愛音樂舞蹈文學,是永遠談不攏的,即便我們都是庸俗之輩。
無恥無德與禽獸臭味相投,卑怯媚骨與奴才打成一片,謙讓隨和與君子惺惺相惜,貧賤勞累與奴隸同病相憐……
同一興趣的人群大了,那么這一人群難免庸俗不堪,只有麻雀、豺狼、鬣狗那樣的凡鳥常獸才會整天聚在一塊,鬧哄哄個不休。
不信看看身邊的人,誰的朋友多,那么此人難有什么大志大才,也只能在狐朋狗友、酒囊飯袋的猜拳行令中迷糊了此一生。
鳳鵠龍虎,往往孑然一身,正因如此也便陷入了特種程度的孤獨。從某種意義上說,牛頓是孤獨的,曹雪芹是孤獨的,李白是孤獨的,愛因斯坦也是孤獨的,因為當時當世,沒人達到他們的志趣高度,高山流水,難覓知音。
你在某一方面達到了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獨孤求敗,如若你因為人緣好可能有很多朋友,但又有幾個的興趣真正達到你那方面的高度?于是,你就會覺得孤獨,朋友雖多但幾乎沒人和你探討其中精髓。
然而,鼠兔之輩也常獨來獨往,志趣到它們那個水平的也絕少,真是:君子與小人、天才與白癡之間只隔一層薄紗!
磚以瓦聚,所以魚交魚,蝦結蝦,蛤蟆找的是蛙親家;茅以草分,所以跟好人學好人,跟端公跳大神。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