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把說謊、欺騙視為獲取成功的一種手段,相信說謊、欺騙會給自己帶來好處。
一個言行誠實的人,因為自覺有正義、公理為之做后盾,所以能夠無愧做人,無畏縮地面對世界。
與一個欺騙他人、沒有信用的人相比,一個誠實而有信用的人其力量要大得多。
世間不知有多少不誠實的個人或機關,會在日后覺悟:欺騙的行為是不可靠的,是要失敗的。所以即便從利害上打算,誠實也是一種最好的策略。
中國人歷來把“守信”作為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基本品質,言必行,行必果。自古以來,講信用的人受到人們的歡迎和贊頌,不講信用的人則受到人們的斥責和唾罵。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把信用、道義看得非常重要??鬃诱f:“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還有“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都是強調一個“信”字。
生活里才華出眾的人并不少見,甚至時常會有天才出現。但是,才華和智慧就是讓人信賴的資本么?真正值得信賴的是人的品格中的忠誠和誠實。這種品質會贏得人們的尊重,忠誠是一個人美德中的基礎,它會通過人的行動體現出來,即正直、誠實的行為。如果人們把他看作一個可信的人,他一定做到了誠信。因此,值得信賴是贏得人類尊重和信任的前提。
曾有這樣一個有名的故事:曾子的妻子準備到市場上去買點東西,他的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子的妻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時,宰只小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后,曾子要捉小豬殺給兒子吃,妻子不讓他殺,說:“這不過是和孩兒說著玩的。”曾子說:“小孩子不可以和他說著玩,他們不懂事,全靠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言語,現在你欺騙他,不是教他欺騙嗎?母親欺騙兒子,兒子不相信母親,這不是教養之道。”于是真的殺了小豬給孩子吃。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望著長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見面……”說著,流下淚來。范式拉著張劭的手,勸解道:“兄弟,不要傷悲。兩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會。”
兩年后的秋天,張劭突然聽見長空一聲雁叫,牽動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語地說:“他快來了。”說完趕緊回到屋里,對母親說:“媽媽,剛才我聽見長空雁叫,范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傻孩子,山陽郡離這里一千多里,范式怎么來呢?”他媽媽不相信,搖頭嘆息,“一千多里路啊!”張劭說:“范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老媽媽只好說:“好好,他會來,我去打點酒。”
約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老媽媽激動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淚,感嘆地說:“天下真有這么講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諾的故事一直被后人傳為佳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與人辯論過關于誠信的話題。
這一天,蘇格拉底和平常一樣,來到了雅典市場。他拉住一個過路人說道:“對不起!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人人都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才是有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問:“但為什么和敵人作戰時,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呢?”
那人說:“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蘇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已經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
那人說:“那是戰爭中出于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追問:“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
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么來說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
那人想了想,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蘇格拉底拉著那個人的手說:“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于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
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任何人的信用,如果要把它斷送了都不需要多長時間。就算你是一個極謹慎的人,僅須偶爾忽略,偶爾因循,那么好的名譽,便可立刻毀損。所以養成小心謹慎的習慣,實在重要極了。”
信譽許諾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對不應辦或辦不到的事,千萬不能輕率應允。一旦許諾,就要千方百計去兌現。否則,就會像老子所說的那樣:“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一個人如果經常失信,一方面會破壞他本人的形象,另一方面還將影響他本人的事業。
明代《郁離子》一書中有如下一則故事:濟陽某商人過河沉船,他拼命呼救,漁人劃船相救。商人許諾:“你如救我,我付你100兩金子。”漁人把商人救到岸上,商人只給了漁人80兩金子,漁人斥責商人言而無信,商人反責漁人貪婪。漁人無言地走了。后來,這個商人又乘船遇險,再次遇上漁人。漁人對旁人說:“他就是那個言而無信的人。”眾漁人停船不救,商人淹死河中。這就是言而無信的后果。
古人崇尚仁、義、禮、智、信。信是立人之本,凡事應該以信譽為基礎,只有具備了信譽這一良好的資本,你才能被人信賴,才能在辦事時游刃有余,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當然,誠信是有原則的。誠信要建立在與人為善的基礎上。我們在做到誠信的同時,還要警惕,不要讓自己的誠信被別人所利用,讓自己受到傷害。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