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個小姑娘在微信上向我求助,說自己跟最好的朋友鬧了別扭。
為了敘述方便,姑且稱這兩個女孩為小A和小B吧。
事情的起因,是小A的男友有天在食堂里跟一個小學妹單獨吃飯,神情甜膩態度曖昧,這一幕被小B撞個正著,她急忙的跑寢室告訴小A,義憤填膺的要拉她去親眼見證。
小A不想把事情鬧大,借口要出門推脫不去,可她萬萬沒想到,小B會單槍匹馬的殺回去為她打抱不平,爭執的激烈程度堪比一出狗血的都市大劇,至少半個系的人都在圍觀“好閨蜜手撕劈腿男”。
鬧到這個程度,戀愛自然是沒法兒繼續談,她和小B也生了齟齬,她埋怨小B做事太激烈,將一件并不算是多光彩的事鬧到人盡皆知,完全沒考慮過她的感受。
'我還不是為你好?不忍心看你被人騙了還忍氣吞聲”,小B又何嘗不是滿腹委屈,“真是好心沒好報”。
我知道她是為我好,可是我根本不需要她這樣做,要是真的為我好,不應該先問問我的想法嗎?可是看到她很委屈,我又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
小A焦灼又猶豫的這樣問我。
我安慰著她,忽然想起電視劇《歡樂頌》里面的橋段,邱瑩瑩和同公司的白主管談戀愛,將他帶到了22樓五個女生的聚會上,白渣男的偽裝被身經百戰的曲筱綃一眼識破,為了揭穿他的真面目,不惜釣魚執法以換得白主管上鉤。
意料之中的怒火,很多人討厭那時的邱瑩瑩,說她不知好歹又不領情。
可她又要怎樣領情呢?
那畢竟是她自己的事,曲筱綃一出手,快準狠辣,卻奪走了她在這段感情中的主導權。
一個人的經驗,果毅和勇敢并無法像電視劇里的內功一般,傳遞給另一個人,我深知作為摯友,眼睜睜的看著另一個人走向火坑之時的急迫與擔憂,但成長就是這樣,該跌的跤,該吃的虧,沒有人能夠為對方去扛。
我理解小B的委屈,卻更同情小A的無奈,被動的接受男友渣的現實已是殘忍,還要面對連分手節奏也無法把控的窘迫。
我們身邊還有另一群人,他們甚至沒有小A或邱瑩瑩一般懟回去的勇氣,當他們的界限遭到侵犯之時,選擇的往往是一退再退,而不是奮起反擊。
僅僅是因為懦弱或者沒原則嗎?
有時并不。
-02-
我有位女友,遇人不淑被前男友騙走了三年多的積蓄,向公司請了長假回家散心,一臉的苦笑和憔悴瞞得過外人,卻瞞不過自己母親的眼睛。
她深夜敲她的房門,不依不饒的追問,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你不要瞞著我。
可她一點也不想回答。
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不知道如何開口;不想把血淋淋傷口撕開再展示一遍;不想讓自己的事成為家人的煩心。
而她的堅決緘默換來的是母親含淚的嘆息:女兒大了,什么事都不跟媽媽說了,再也不需要媽媽了...
她被母親的眼淚搞的極其愧疚,索性將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盤托出,沒出兩天,母親就開始積極動員親友幫她介紹對象,沒有經過她的許可,就將她的微信和電話號碼給了男方,男方異常的主動,每天噓寒問暖,擾的她不勝其煩。
面對她的怒火,母親比她還要委屈:媽既然知道了你的事情,也不能坐視不管...還不是為你好,想著你趕快再交個男朋友,不就能忘了以前那個渣男了嗎,我把你的情況跟人家說了,人家也不嫌棄,這小伙子人忠厚老實,哪哪兒都不錯...
可是誰要你管我!
她簡直要被氣的吐血,跟母親大吵一架,連夜訂了機票回到北京,在微信上跟我感慨:我再也不把自己的事告訴他們了,也知道他們是好心,但真的承受不了。
而才是界限感的吊詭之處,那些越界站在我們領土上的人,有時并不是出于惡意或挑釁,還有關懷和擔憂。
對抗前者不難的,真正艱難的,是如何把越界的好心驅逐出境。
沒有惡意的,真心的,為你好的。
像是一整噸的棉花壓在胸口,觸手柔軟,入目潔白,卻依然如同生鐵,重逾千斤。
拒絕惡意只需要勇氣,而拒絕好心,卻需要學會抵御愧疚之情。
-03-
我們太容易內疚了。
因為拒絕了他人的好意;因為將至親之人封鎖在領地之外;因為對方明明是一片真心,自己卻絲毫沒有謝意。
也因為同樣的愧疚感,我們才會打著關心的旗幟入侵別人的領地。
把好友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父母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老公/老婆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可這世界上不僅有'我們”這一個詞匯啊。
你和我,本應是獨立的兩個個體。
如何平衡愧疚和分寸,是守好邊界的重要一步。
而成長,正是慢慢學會懂得防止情感傷害擴大化的過程,學會將“我很感謝你的關心,但不希望你插手我的生活”,“我很愛你,但我尊重你的選擇”的理智,同親情友情愛情的情感紐帶中剝離的過程。
畢竟我們除了關心之外,也需要一方無人知曉的隱秘之地,體會那些不可言說的小情緒,化解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愛與痛,慢慢找回力量站起身,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那塊隱秘之地,才是力量之源。
無邊界,不成關系。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