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我們的先哲們在談到做正直的人方面積累了許許多多的至理名言,給我們樹立了做人的典范。孔子講:“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莎士比亞說:”世上沒有比正直更豐富的遺產”。普柏說:“正直的人是神創造的最高尚的作品”。
做人要做正直的人,應掌握“正派做人”、“正直做事”、“正氣立身”。這就是說不但要嚴格要求自己,還要要求身邊的人也同時要做到,要以自己的言行影響、感染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也做到正直,既要求自己,又要求別人,而且還要求要有奉獻精神,這三種境界,是一個遞進的關系,對于每個人說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必備的素質。
人們也常說,世間有一件事最難,那就是做人。做人難,難做人,人難做,僅僅九個字就道盡了人世間的種種酸、甜、苦、辣。人活在這個的復雜的社會當中做一個正直的人更是難上加難。讓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讓正直它的真諦伴隨著我們始終。
那么,做人應該擁有一顆正直之心怎樣去踐行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懷有正直之心的人,應該要有寬宏大量的心胸。
做正直之人,就應該寬宏大量,堅持豁達大度。心胸開闊、寬容大度;淡泊名利、正視人生;樂觀曠達、積極進取;思想通達、顧全大局;坦然面對得失。有句古話說的好:“心曠則萬種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
做正直之人,懷有寬宏大量的心理,就應該具有心胸開闊。要摒棄各種世俗雜念,少去理會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玷污舉止的畫面;要善于原諒人,多和誠懇之人交朋友,從他們身上學習許多為人之道。生活中許多糟糕事,聽了不如不聽,見了不如不見,本來沒有什么問題的東西你要把它說清楚、寫清楚,結果可能是更加不清楚。
做正直之人,要有盲者、聾者的智慧,去聽無聲之聲,去看無色之色,當我們閉上雙眼,即看到心中無限的世界美輪美奐;當我們掩上雙耳,即聽到大自然生機盎然的勃發之聲。心境變寬了,并且纖塵不染!“世界上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要有這樣一顆美好的心靈,就必須放下各種心理包袱,使真誠、熱情、謙虛、勇敢、堅定……成為自己立身處世的法寶,做一個寬宏大量之人。說話要用腦子,敏事慎言,話多無益,
做正直之人,做到通情達理。通情達理是指懂得為人處事的道理,遇事能夠依理而行,而不是撒潑任性,胡攪蠻纏。而善解人意。善解人意,人有比較敏銳的觀察力,很強的感應能力和聯想能力,可以輕易地從一點點蛛絲馬跡當中明白到他人心中的想法,這些蛛絲馬跡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一句不經意的話。
做正直之人,以寬宏大量來容忍,始終秉承“一容”態度,即包容,海納百川容乃大。人最大的本事在于能“容”。人不僅要大山的精神,更要有大海的胸懷。有時,也要遷就有錯之事。能“容”是一個人的較高境界,一般是個人素質高、修養好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人人都有錯,再小心都會出錯,原諒了別人等于原諒了自己。否則,與他人的關系將會更加緊張。自己的心情,也會越來越糟糕。不利于個人進步,不利于與人合作共事,不利于任務的完成。
懷有正直之心的人,應該要有為人處世的原則。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夢穩。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心底無私天地寬,表里如一襟懷廣。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就會贏得他人的信賴與尊敬。
己不正,何以正人?正直的人不謀私,不貪利,不文過飾非,不偷奸耍滑,不阿諛奉承,不溜須拍馬,不陽奉陰違,平等待人,公正處事。說話有根有據,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說該說的就說,該做的就做,說的都是真話,做的都是正事。心術不正、故弄玄虛、口是心非,用心計,耍手腕,當面一套,被后一套,臺上說君子言,臺下行小人事,談何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所以,做人一定要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一定要問問自己是否正直、公道。
如果你能用得體的語言表達你的真誠,你就能很容易贏得對方的信任,與對方建立起信賴關系,對方也可能因此喜歡你說的話,并因此答應你提出的要求。能夠打動人心的話語,才可稱得上是“金口玉言”,一字千金。欲成事者必要寬容于人,進而為人們所悅納、所贊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禁風輟
要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隨大流,說實話現在社會比較黑暗,充斥著欲望,人心不古,要做到“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就要做到三個字——做自己。堅守自己的信念,不為他人的穢語索動搖,一個真誠的人最終是會使人折服的。做一個正直的人,還須辦事公道,有正義感。就是說所做所為要符合社會道德和良知的……
做正直之人,為人處事一定要有原則,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事先設立道德底線和規范標準,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不能因為一些不傷大雅的小事情而逾越了你的道德底線,更不要因為某個特殊的人而放棄了規范標準。要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度”,即使那些小偷也清楚有些東西是絕對不能去偷的。
所以說,做任何事情萬萬不可以沒有原則底線,但也不要因為“底線”把事情做絕了,落井下石的事絕對不要干,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能夠給別人讓出退路,無異于讓自己的路也寬了,更利于彼此今后事業的前進發展。
懷有正直之心的人,應該要有待人處世的真誠。
真誠即真實誠懇、真心實意,坦誠相待以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真誠也是個人文學描述性詞語、用以形容人格。以誠學習則無事不克,以誠立業則無業不興。真誠能夠使我們廣結善緣,使人生立于不敗之地,能夠締造幸福美滿的人生。真誠能使人笑口常開,好運連綿,祥和社會溫暖人間。
懷有一顆純樸而真誠的心,人生就會少些坎坷,多些順境。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會有一個自由的樂土,那就是“真情”。真心實意,坦誠相待以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為人要做到真實可信,孔子曾經說過,信為人之本,人無信不立。為人要做到真實可信的真誠之心。
真誠就是真心待人,誠實做事。這是做人最起碼、最基本的準則。無論對待任何人、做何種事情,都應當抱有一顆真誠之心,只有這樣才能換來他人對自己的真心和尊重,才能成功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真正的叫做一個人。否則,人人都相互猜疑、爾欺吾詐,那么,這個世界秩序將會大亂,后果將不堪設想
無論大事小事,無論對待何人,都應該完全真誠。即使在不便直說的特殊場合下,也不要編造哪怕是小小的謊言,不必擔心遭人誤解。一個真誠的人最終是會使人折服的。做正直的人是要講本領的,也是要講技巧的,根本不能帶有盲目性。聰明人善于以正直做人帶動做事,以做事擴大成果,并把這兩項視為人生牢不可破的定律。
懷有正直之心的人,應該要有腳踏實地的品格。
老子說:“靜勝躁,寒勝熱,清凈為天下先。”燥熱者或許能夠引領一時風尚,但終究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如同過眼云煙,在歷史的長河中轉瞬即逝,不留一絲痕跡。古往今來,能夠名垂青史者必是腳踏實地之人。他們清凈自守,勤勤懇懇做好每件事,風雨不改。
有太多人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浮躁的年代!”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那些以從容淡定來面對生活、用自己真實的雙腳來丈量人生道路的人們,總會令我們肅然起敬。因為腳踏實地,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格。
做正直之人,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腳踏實地,做一個不違背良心的正直善良的人,才會不覺良心不安而獲得心靈的平安和寧靜。對朋友、對工作伙伴,甚至是對自己的親人,說話做事如果總是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光明正大,實話實說,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最終肯定會信你。做人沒有必要為了一點小利去故意討好別人。
古往今來的杰出人物,無不志存高遠,但更有將滿懷豪情化作行動的勇氣與毅力。人類失去夢想,世界將會怎樣?我們需要夢想照進我們的現實,可我們更需要用腳踏實地的品格去實現我們的夢想。用實干完善自我,用實踐成就自我,腳踏實地的品格讓每個人夢想的翅膀揮舞得更美麗,更有力。
懷有正直之心的人,應該要有主持公道的良知。
主持公道的良知就是做到“三正”:“正派做人”、“正直做事”、“正氣立身”。正派,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更多的強調是“獨善其身”;正直,是在“獨善其身”的基礎上,還要“兼濟他人”,這就是說不但要嚴格要求自己,還要要求身邊的人也同時要做到,要以自己的言行影響、感染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也做到正直,正直是在正派基礎上的升華;正氣,要求就更高了,既要求自己,又要求別人,而且還要求要有奉獻精神,要有凜然、剛正的氣節。這三種境界,是一個遞進的關系,對于我們的干部職工,特別是對于每個干部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必備的素質。
做正直之人,就是說所做所為要符合社會道德和良知的規范。不貪圖私利,不受人事關系所左右。不需要別人命令,完全是一種自覺自愿的服從。在關鍵時刻能毫不遲疑地挺身而出。正直、誠實的人更顯難能可貴。它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內心的污濁,它像一位道德判官時時在拷問我們對于任何事物既心態平和有堅持原則,正知是做人的一種美德,也是做人的一鐘積極心態,做一個正直的人,才不會違背自己……
做人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辦事正直、公道、真誠,說一不二,主持公道。無論大事小事,無論對待何人,都完全真誠。這不是為了討好,更不是為了取得諒解,也不是為了把問題搞清楚,而僅僅是為了就應該這樣做人。而心術不正、故弄玄虛、口是心非,用心計,耍手腕,當面一套,被后一套,臺上說君子言,臺下行小人事,絕對不是為人做事的準則。
做人要做正直的人,應掌握“正派做人”、“正直做事”、“正氣立身”。這就是說不但要嚴格要求自己,還要要求身邊的人也同時要做到,要以自己的言行影響、感染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也做到正直,既要求自己,又要求別人,而且還要求要有奉獻精神,這三種境界,是一個遞進的關系,對于每個人說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必備的素質。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