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實際上是一面鏡子,映襯彼此內心的需索和心境反應。所有微笑,眼淚,憤怒,妒忌,感恩,祝福,隨喜……直接抵達心的源泉。
當你被妒忌時,說明你做得還不夠好;當你苛求他人如何如何時,是否該先要求自己;想得到他人關切時,是否亦給過他人溫柔;我們看他人過于傲慢,是否覺察了自己的低調;他們脾氣暴烈,你是否能柔情相待過;諸如此類種種。舍棄,不計較,放在這里,都能讓問題得到消化。
無法先做好自己,對他人所有一切想法和態度都是枉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鏡子,先照到的是自己,所有試圖和要求的,亦應該先是自己。當我們有惡念和抱怨時,應該省醒的是“我”。所謂“正己化人”。先明凈自己,才可以去照亮和吸引他人。
佛家有言:“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唯心所現”。自己的心決定你與外界一切關系。何況是人。所以:他人的好或者不好,是自己心正念,邪惡的問題,無關乎外界任何其他。如同眼前的花和樹,心情好,你看一切都是好的,心情不好,不順眼時,它就是丑。心行是我們對外,他人的第一條件,唯獨改變我們自己,外界才會得以修正。
所以,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彼此被光折射顯露通透和微笑,及給過一念。很多時候,我們無需了解太多,倘若懂得便是慈悲。倘若無法做到悲憫,寬恕便是奢侈。關系與關系之間,很多的破損和不完美。沒有諒解和一顆足夠容納的心,很容易得到惡化和因低級處理崩盤。若能得到寬憫,會使得關系得到新的構建,及對待問題的能力,有高級處理的界定。
若問題無法得到最終解決,不如做到擊碎后重組。關系得到新的修正,認可,消耗拋棄舊的,積蓄新的能量重新開始。前提是你需要勇氣和足夠自信及初心不忘的信念,還有單方所隱忍的倔強及溫存的善良。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中庸章句》里的言論,不僅清晰感受古圣先賢的一種心境,更能回味人與外物的關系。“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過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好,功夫夠不夠”。謙卑,恭敬,省醒之心在這里得以體現。同理,以這樣的心態對待關系和外界,一切都會變得簡單,清新起來。
身邊太多事例,有些關系容易毀滅是因為,你已經無法做到如同母體子宮幽暗溫暖時的敞開與信任。所以自由與尊嚴得到碾軋,淪落成自我征服與貪婪的工具。
在愛人,愛己,愛萬物的關系里應該尋求回歸,而非任何其他約束定義幻想中的屈從,慕求,與崇拜。
一次,F對M興奮地說,“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話題,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是知音。我未來的伴侶應該是這樣的。若他稍作改變,再具備一些社會屬性,覺得我們一生都會牽連在一起”。接著M回復,“我看你們完全是兩種無法相處融洽的獨立個體。彼此急迫的自我表述,“我”放其首;夾雜你還需要改變些什么,由此掩飾自私的前奏。語句中的如果,判定假設就是幻想。試試你們見識過彼此自私反復無常缺陷無趣后還能接納包容往前走嗎”。我說M學過心理學。后來看資歷,簡介,果然是。
就是說,任何親密關系的開始僅有普世觀念的愛顯然不夠。了解欣賞、接納見證、獨立相惜、分享關心,寬容不計較……應該是其關系開展的前提。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花一生的時間才能確定是否愛一個人。反之想改變、控制、強加、期望、占有、提醒對方自我犧牲,此類的態度往往會成為糾纏,血肉模糊的兩敗組合。
如果你需要我隨時可以松手,且心懷慈悲。你站在彼岸也曾照映出我的倒影,看到水中的自己。我供養一盆花,種下一粒種,只為觀賞和愉悅。投入不是為了占有,擁有不是為了不放手。開出的花,結出的果,如果你愿意,我樂意奉送。只因心懷恩賜,并無其他。
試想,當某種關系和情感帶來相互損傷,只能說明其缺乏且極力尋求認同,或者具備需索渴求的軟弱。當我們獲得內心的秩序與和諧后,一切試圖打破的關系都會在更高的力量指導下獲得嘉賞。從而送出美好,得到收獲。所以,不要強求任何的不變。
你要相信,任何在妄想中的計較和追究都是內耗的模式。它只會讓日子變得無趣。與其那樣,不如用有趣的標準與人相處,不抱怨,不糾纏,不索取,不拉扯,如同兩條線可以各自延伸,只需某一點有交集即可。又或者說,與他人之間,相互存在不要依念。不要妄念窮盡打擾。不制造問題和麻煩。若有怨,是非對錯不斷,是因為你是誰便遇見Ta。人應該試圖消除一切負載。才可以走得遠看得輕。
儒家談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里裝有這一切,那么它回報你的一定亦是。我們未曾有過怨恨,寬恕一定會占上風;我們不曾有過妒忌,那么悲憫始終會跟隨,我們心懷感激,那么恩惠是福報。
與他人的關系,是一面鏡子,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種種問題,矛盾,傷害及不足。人的內在也很容易因為一段關系得到印應。所以,當一段關系出現問題和矛盾時,首先檢討和覺醒的應該是自己。如何更好的接納認同他人,則在于你是否能更好的完善自我,并能從此關系中得到修煉及養分。
蔣嬋琴,從事紙媒,以寫字為生。我的書寫如同一個路人在黑暗中行走,不停需要通話內心活動給自己壯膽。走過秋雨春露,歲月交替,我依舊還在黑暗中行走,我很珍惜和享受這樣的黑暗,因為它給予我慰藉,讓我獲得寧靜。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