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銳,慧者不傲,謀者不露,強者不暴
所謂智者不銳;是說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你很難見到他有什么銳利之處,因為一個真正的智者是不會輕易去做那些過激的事情的,也不會過分地表白什么,展示什么。
因此人們看到的智者,總有一種“不動”的態度在他身上。智者做事,或在生活中處理問題,偏執一面的時候是很少見的,似乎總是起到一種化合物的作用。化合其他,也化合自己,使事情盡量彼此柔和。于是很多人看不出智者有什么大智慧或高明之處。智者的不聲不響也就在很多時候顯出軟弱和沒有力量。
是的,大智者從來不顯出力量,因此他也從不會因為力量的反饋而被擊倒,也從不會因為力量的碰撞而落入陷阱。
一個懂得留余地并充分去運用余地的人,十有八九便是成功者。而一個猛將和總是目的很純的人,往往很快就會碰壁,因為普通人做事情太容易想當然。他的做法總顯得過于用力,在普通人的頭腦里似乎靠決心和勇氣兩者便可達到任何目的,而事實不是這樣,機遇和等待的重要是因為它屬于自然規律,人只能借助,而很難創造。因此總是表現出一股銳氣的人,就沒有認識這種規律,結果反倒由于認識的片面而沒有準備。客觀的種種現象會很輕易地摧毀一個銳利者。
過激的人總是比平常人首先遭到挫折,思想強烈又較真的人最容易首先成為精神病患者。一個火爆性格的人總要比其他人吃很多虧,一個滿身銳氣的人做事,總是比其他人更容易垮下來。
大智者一般都失去了這種銳氣,他們懂得刀磨得過于鋒利,刀刃很快就會翻卷而失去作用的道理。他們懂得做事過于猛烈就會使事情發生變化的規律。他們懂得響動太大就會掀起余波招來危險。他們懂得世間任何事情的形成,自己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的道理。一個智者總是考慮周圍的事物,而銳者多想到的是自己。
因此,智者的智慧往往在事情來臨時表現出缺乏強硬,,越是沖突的時刻越顯得沒有力量和沒有了主張。這是因為,人有的時候只能放棄主張,變得沒有主張時,事情才能解決。沒有主張反能獲得大自由,大空間。因此無主張往往才是最靠近正確的。
大智者總有點先失的味道,不但失去利益,也失去自己的主張。而一個人如果讓他有意識地失去自己的主張,卻是難上加難的。甚至偉大的佛教以及世上許多深奧的哲學理論,都是在教我們怎樣放棄主張。
許多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對主張這個東西是淡化的。許多大成功的人恰恰不是把個人主張擺在第一位的人,因為這不但危險也要為此付出代價。許多生活得很輕松的人恰恰不是主張很強烈的人。這便是大家所說的活著通達一點。
當然,以上的感悟,只是一家之言。借用中國古代先賢的話就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