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個電影:數(shù)九寒天,滴水成冰,學校管理員在樓前的鐵欄桿上貼了張紙條:不許用舌頭舔。結果,第二天早晨,讓人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xiàn)了:欄桿前齊刷刷站著一排學生,個個低著頭,撅著屁股,紅彤彤的小臉緊貼著鐵欄桿。原來,他們的小舌頭,都被牢牢地凍在了冰冷的鐵欄桿上。
越是不許孩子做的事,他們往往越要去做。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盲目跟風,還有的則是逆反心理作祟。
父母不許孩子看電視,不許孩子玩電腦,不許孩子打游戲,不許孩子看課外書,不許孩子早戀……自認為是為了孩子好,可父母們設置的一道道禁令,多半?yún)s適得其反。你越不讓孩子看的課外書,他越要想方設法找來,深更半夜躲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偷看;你越不讓孩子與某個你認為不良的孩子交往,他越可能與其打得火熱;你越阻礙孩子與異性同學來往,他對異性產(chǎn)生的興趣可能越濃厚。
有位朋友,為了防止孩子在家偷玩電腦,想了無數(shù)招數(shù)——將有電腦的房門鎖上,在電腦上設置開機密碼……所有的招數(shù),都被孩子一一破解了。他悄悄配了把房門鑰匙,一次次成功破解父母費盡心機設的密碼。朋友不但沒能管住孩子玩電腦,反而刺激孩子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探險”。
其實,不光是孩子,在成人的世界里,諸多“不許”,很多時候,也是流于空文,或是,反而因為“不許”,招來了更多的試探者和踐行者。
不許倒垃圾的地方,偏偏垃圾成山;不許走捷徑穿過的草坪,往往被踏出一條條羊腸小道;閑人禁入的一個個“重地”,總是招來更多窺探的目光;不許偷摘的枝頭,果實還沒成熟,就被摘得一干二凈。
聽過一個笑話:有位老兄忽然內急,四處找不到方便之地,迫不及待之時,猛然看見街角,用朱筆寫著幾個血紅大字:此處嚴禁小解。這位老兄停下了腳步,四處看看,無人,便對著墻角,一陣嘩嘩啦啦。人問,為什么那里明明禁止小解,你卻偏偏選在那里方便?老兄訕笑著說,那標語說明,那個拐角常有人小解吧,我就想,反正也不多我這一次。這是一個有點混賬的邏輯,卻也反映了很多人的真實心態(tài)。你越禁止,越說明常有人這么干。“不許”,聽起來很嚇人,又很誘人。很多不許,因而失效,甚而適得其反。
有位母親卻很聰明,反其道而行之。小孩子不喜歡吃東西,很瘦,讓人心疼。哄他,喂他,獎勵他,恐嚇懲罰他,都沒有用,就是見了食物遠遠地躲開。那天,母親又買回一袋食物,這次,她沒有直接給孩子吃,而是告訴他,這東西不許吃啊。晚上下班回家,卻發(fā)現(xiàn),那袋食物被孩子打開了,已經(jīng)吃了很多。
禁書,往往是最暢銷的書。不許,有時候恰恰是最大的誘惑和鼓動。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