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輕裝上陣的人,和一個負重的人相比,肯定前者輕松舒適,后者窒悶不已。很多時候,我們拿起太多東西,反而什么也得不到。一旦放下一些東西,反而能贏得自在與灑脫。星云法師在《放下與拿開》一文中寫道:“一念頓悟,可以放下身心,解脫自在;一念生迷,只會作繭自縛,掀風起浪。佛說‘放下,就會自在’。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當然就會度一切苦厄,當然就能自在了!”誠然如此,放下的人生才能更自在。
作為七情六欲的人,為“貪嗔癡慢疑”這“五毒”所牽絆,使得煩惱無處不在。南朝梁武帝在《凈業賦》中寫道:“抱惑而生,與之偕老;隨逐無明,莫非煩惱。”《壇經·般若品》載曰:“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大智度論》中這樣定義“煩惱”:“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煩惱的種類有很多,包括我們自身的煩惱,如工作、生活、情感等;包括因外境產生的煩惱,如人際關系、升遷、求學等。若你陷入煩惱之中,則必為其所困,難以跳脫出來。
“煩惱無盡誓愿斷”,這是佛弟子的“四弘誓愿”之一,足以見出煩惱對我們學佛修行的阻礙與影響是巨大的。佛家常說:“斬斷三千煩惱絲,換得一身輕自得。”當面對煩惱之際,你莫去在意,莫去思忖,先把它放下來。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在時間的熬煎下,煩惱只能望而卻步、煙消云散。若能放下煩惱,自能找到幸福的所在。你會發覺,原來,幸福就在身邊,衣食住行、行住坐臥,無一不是幸福的載體。
放下壓力:心開,路就開
常常聽到有人說自己壓力大,有的說得是生活的壓力,比如買房、買車之類的;有的說得是情感的壓力,比如戀愛、婚嫁、家庭等。從心理學角度看,壓力是心理壓力源和心理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是每個人都會體驗和感知的一種過程。很多人不會緩解壓力,成為壓力的奴隸,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走向一條不歸路。有些人,則能變壓力為動力,助力于自己的事業發展和成功。
其實,緩解和釋放壓力的途徑有很多種,包括各種宣泄途徑,如唱歌、看書、運動、旅游等。但最重要的還是一種,那就是開啟心門,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如果我們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自能放下壓力,得到一份灑脫與自在。
放下抱怨:積極地迎接困難與挑戰
看到別人有房有車,便抱怨自己的父母怎么是農民;看到別人升官加爵,便抱怨自己的能力為何不夠強;看到別人兒女齊全,便抱怨自己的命運為何這么不好,等等。抱怨,似乎是每個人為自己尋找理由、發泄私憤的最佳選擇。殊不知,抱怨是一種消極的心態,也會扼殺我們心中自信的種子。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座寺廟的殿里供奉著一尊石佛,朝圣者日日敬拜;門口處,鋪設著一塊石板,朝圣者日日踩踏。有一天,心生怨氣的石板忍不住發起牢騷:“同樣是石頭,我躺著,灰頭垢面,受人踩踏;你卻坐著,高高在上,受人敬拜。世道為何如此不公呢?”石佛微笑著回答:“是的,我們同樣來自深山,材質相同,但我挨了千刀萬鑿,才有幸在這里,而你只挨了幾刀,所以只能鋪在地上給人墊腳啊!”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反躬自省,想想自己還有哪些不足和缺點,還有哪些值得提升的地方。
喜歡抱怨是影響我們人生的弊病之一,抱怨的人并非不善良,而是缺少直面人生的動力和勇氣。人活于世,失敗與挫折難以避免,抱怨只會磨滅你的斗志。所以,請放下抱怨,以積極的心態直面人生,迎接挑戰,這樣才能獲得精彩曼妙的人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