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一則故事,說的是風浪中,船沉了,惟一一位幸存者被風浪沖到了一座荒島上,每天,這位幸存者都翹首以待,希望有船來將他救出。然而,他盼到“花兒都謝了”,還是沒有船來。為了活下去,他就辛辛苦苦地弄來了一些樹木枝葉給自己搭建了一個“家”,每天,他默默地向上帝祈禱著。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當他外出尋找食物時,一場大火頃刻間把他的“家”化為了灰燼,他眼睜睜的看著滾滾濃煙消散在空中,悲痛交加,眼中充滿了絕望。
第二天一大早,當他還在痛苦中煎熬時,風浪拍打船體的聲音驚醒了他——一只大船正向他駛來。他得救了。“你們是怎么知道我在這里的?”他問。“我們看見了你燃放的煙火信號。”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感悟:人的一生,總在得失之間,在失去的同時,也往往會另有所得,只有認清了這一點,就不至于因為失去而后悔,就能生活得更快樂。
生活中,人都是歡喜得,不歡喜失,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句話說: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所以《佛光菜根譚》說: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有時候,失去了金銀財寶,但得到了一家人的安全;失之固然可悲,得之也能可喜。有的人得了一些酒肉朋友、冤家債主,失去了道義之交、有情有義之友;如此得失,也甚感不值。周文王得到姜太公而建立周朝,奠定八百年基礎;劉備得臥龍、鳳雛而有天下,可惜鳳雛早逝,臥龍忠心為國,也能造就三國鼎立之勢。唐三藏玄奘大師得到窺基,而能將唯識宗大為發揚;惠能大師得到神會,而使南宗的大法弘傳全國。
可見,只要正視人生的得失,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潔;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麗。那么,如何正視人生的得失呢?
首先,對于得失,態度要坦然。所謂坦然,就是生活所賜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屬于你的,就不要自尋煩惱,此其一;其二,就是得失皆宜。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憂,憂而不慮。這種態度,比那種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的態度要開朗,比那種得不喜,失不憂的淡然態度要積極,要有熱情。因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的,得失不計是不現實的。該得則得,當舍則舍,才能坦然地面對得與失,找到生活的意義。這樣的得失觀才是比較客觀而又樂觀的。
其次,對于得失,認識要分明。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應失的。誰得到了不應得到的,就會失去應該擁有的。當嗜取者取得不義之財的同時,就失去了不應失去的廉正。因此,當得者得之,當失者失之。
再次,對于得失,取舍要明智。必須權衡其價值、意義的大小,才能在取舍得失的過程中把握準確,明白該得到什么,不該得到什么;該失去什么,不該失去什么。比如,為了熊掌,可以失去魚;為了所熱愛的事業,可以失去消遣娛樂;為了純真的愛情,可以失去誘人的金錢;為了科學與真理,可以失去利祿乃至生命。但是,絕不能為了得到金錢而失去愛情,為了保全性命而失去氣節,為了取得個人功名而失去人格,為了個人利益而失去集體乃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人生,失去了金錢、資用,會有再來的時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復。尤其,得人容易,得人心難;得人心難,失人心容易。得失之間,富含人生哲理也。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